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探幽
此《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據傳為唐代梁令瓚所繪,原分上下兩卷,描繪五星(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以及二十八星宿對應的人物神怪圖像。每星宿一圖,或人或獸,或人身獸首,圖前有篆字説明。現存上卷僅有五星和十二宿。「五星」又稱五緯,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其中,金星又稱「明星」或「太白金星」;木星稱為「歲星」;水星稱為「辰星」;火星因明暗不定,稱為「熒惑星」;土星則稱「鎮星」或「填星」。「二十八宿」源自道教文化,分佈於四象之中。其中,東方青龍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為井、鬼、柳、星、張、翼、軫。


關於「宿」的解釋,諸説紛紜。有人認為「宿」源自遠古赤道,由於地軸擺動,導致星空移位,從而影響了「宿」的位置,使其與古星圖不符。另有觀點認為「宿」是月亮停留的地方,位於白道一帶。而對於「宿」的讀音,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應讀「叔」,而有人認為應讀「秀」。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道教文化相結合的珍貴遺產,為我們提供了瞭解古代天文知識和神話傳説的重要線索。
** таблиця: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五星 | 二十八宿 | 四象 |
---|---|---|
歲星(木星) | 角 | 東方青龍 |
太白(金星) | 亢 | 東方青龍 |
辰星(水星) | 氐 | 東方青龍 |
熒惑(火星) | 房 | 東方青龍 |
鎮星(土星) | 心 | 東方青龍 |
尾 | 東方青龍 | |
箕 | 東方青龍 | |
鬥 | 北方玄武 | |
牛 | 北方玄武 | |
女 | 北方玄武 | |
虛 | 北方玄武 | |
危 | 北方玄武 | |
室 | 北方玄武 | |
壁 | 北方玄武 | |
奎 | 西方白虎 | |
婁 | 西方白虎 | |
胃 | 西方白虎 | |
昴 | 西方白虎 | |
畢 | 西方白虎 | |
觜 | 西方白虎 | |
參 | 西方白虎 | |
井 | 南方朱雀 | |
鬼 | 南方朱雀 | |
柳 | 南方朱雀 | |
星 | 南方朱雀 | |
張 | 南方朱雀 | |
翼 | 南方朱雀 | |
軫 | 南方朱雀 |
二十八宿圖
二十八宿圖,是一幅描繪了古代中國星空的星象圖,它將星空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稱為「宿」。這幅星象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天文學價值,見證了古代中國人的天文觀測成就。
歷史淵源
二十八宿圖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早記載於《尚書·堯典》,其中記載了「日中星鳥,以殷仲春」,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對星空的初步認識。到了西漢時期,張衡據此製作了《靈憲》,記載了二十八宿的名稱和位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星象體系。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分為四象: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象包含七宿,共計二十八宿。它們的名稱和位置如下:
宿名 | 方位 | 含義 |
---|---|---|
角亢氐房心尾箕 | 東方蒼龍 | 龍的角、頸、腹、心、尾、箕 |
鬥牛女虛危室壁 | 北方玄武 | 北斗、金牛、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
奎婁胃昴畢觜參 | 西方白虎 | 白虎的尾、婁頭、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
井鬼柳星張翼軫 | 南方朱雀 | 泉井、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
天文學價值
二十八宿圖在古代中國天文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時令指導:二十八宿與太陽運行軌跡相關,人們通過觀察不同宿的出現,判斷季節和時令。
- 方位測量:二十八宿均勻分佈在星空,可以作為方位測量的基準點。
- 星體運算:二十八宿作為星空座標系,方便推算星體位置和運動規律。
影響與傳播
二十八宿圖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天文學,也對其他文化產生了影響。它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東亞國家,成為當地天文學和曆法的基礎。
國際認可
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將二十八宿圖中28個宿認可為國際恆星名稱,使用「中國宿名」為其官方名稱,記載於《國際恆星名稱辭典》。
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