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1 | 葵亥為干支的終局 | 時間流逝的邊緣 | 寒冰籠罩大地 | 欣喜迎接暖春 | |||||
2 | 聰慧過人 | 温厚仁善 | 道德高尚 | 善解人意 | 談吐優雅 | 靈活敏捷 | 卻也固執己見 | ||
3 | 事業昌盛 | 領袖氣質 | 才華橫溢 | 卻難守財富 | 常為他人付出 | ||||
4 | 社會強勢 | 果敢有力 | 主動求愛 | 婚緣坎坷 | 注重兄弟情誼 | ||||
5 | 浪漫多情 | 嚮往童真 | 競爭之心強 | ||||||
6 | 女性辛勞 | 合夥崎嶇 | 童年孤寂 | 婚姻波折 | |||||
7 | 卯羊為益友 | 開心明智 | 愛情相伴 | ||||||
8 | 鼠牛相伴 | 誤入歧途 | 紛爭不斷 | ||||||
9 | 吃力難得錢 | 損失頻頻 | 反覆受挫 | ||||||
10 | 逢蛇之年 | 身體欠佳 | 疾病纏身 |
葵亥之亂:唐朝末年的終結與五代十國的濫觴
緒言
葵亥之亂,發生於唐昭宗天祐四年(西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這場兵變不僅推翻了唐朝政權,更為後續的五代十國時期埋下了伏筆。
背景與起因
唐朝末期,藩鎮割據嚴重,中央權力日衰。天祐四年,節度使朱温(後來的後梁太祖)趁機率軍攻佔了唐朝都城長安。唐昭宗被迫逃往洛陽,並召集各方藩鎮平亂。然而,野心勃勃的朱温早已密謀篡位,遂派其心腹葛從周與張全義率軍攻打洛陽。


兵變經過
天祐四年八月十三日(葵亥日),葛從周與張全義的叛軍攻入洛陽城,發動了葵亥之亂。兵變當天,唐昭宗驚慌失措,倉皇逃往朱温軍中。朱温假意慰藉,卻暗中派人將昭宗縊殺於白馬寺。
昭宗遇害後,唐哀帝繼位,但實權已掌握在朱温手中。唐哀帝為了安撫朱温,下詔冊封其為梁王,並願意禪讓帝位。然而,朱温並不滿足,於天祐四年十一月迫使唐哀帝禪讓,正式滅亡唐朝,建立後梁。
葵亥之亂的影響
葵亥之亂不僅推翻了唐朝,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以下重大影響:
- 五代十國時期的濫觴: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一段分裂動盪的時期,史稱五代十國。這段時期共有十個割據政權先後建立,其中包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唐、吳越、閩、馬楚、蜀漢。
- 藩鎮割據的惡果:葵亥之亂暴露了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弊端。藩鎮擁兵自重,無視中央權威,最終導致了朝廷的衰弱和國家的分裂。
- 帝王暴政與民生凋敝:五代十國時期,統治者大多殘暴不仁,民生凋敝。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倒退。
葵亥之亂中主要人物
人物 | 角色 | 事蹟 |
---|---|---|
唐昭宗 | 唐朝末代皇帝 | 被朱温縊殺 |
朱温 | 後梁太祖 | 唐朝滅亡後建立後梁 |
葛從周 | 朱温心腹 | 率軍攻打洛陽 |
張全義 | 朱温心腹 | 率軍攻打洛陽 |
唐哀帝 | 唐昭宗之子 | 繼位不久被迫禪讓,導致唐朝滅亡 |
結論
葵亥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捩點,它標誌著唐朝的終結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始。這場兵變反映了唐朝末期的政治腐敗和藩鎮割據的惡果,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延伸閲讀…
癸亥- 維基百科
癸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