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具眾理應萬事 一網打盡、萬善兼備的德行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具眾理應萬事 一網打盡、萬善兼備的德行

修身之道

自古以來,修身為根本,求道之初。修身者,必正其心,正心者,誠其意,誠意者,致其知。求知者,格於物,物格者,意乃誠。意誠者,心乃正,心正者,身乃修。身修者,家齊者,國治者,天下平。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Play

自天子以下,庶民之上,無不以修身為先。本亂則末亂,厚薄不分,未有其事。

故大學之道,在乎彰顯明德,親近黎民,止於至善。識終知始,方能定心,定心方可靜思,靜思方得安寧,安寧方能審慮,審慮方能所得。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物有先後,事有終始,明曉其理,方能近道。明德者,國治之先;國治者,齊家之先;齊家者,修身之先;修身者,正心之先;正心者,誠意之先;誠意者,致知之先;致知者,格物之先。

格物窮理,於物無蔽,知之所至,意方可誠。意誠心正,身方可修。身修家齊,國之本也。國治民安,天下方能太平。

具眾理而應萬事,兼四端而統萬善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乃孔子仁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倫理學的基石。其意涵深遠,影響深廣,為中國文化價值觀之核心。

一、具眾理而應萬事

「具眾理」意指包羅萬象的道理,「應萬事」則是應對處理各種事物。孔子認為,仁者應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智慧,明曉事理,才能適切地應對各種複雜的世間狀況。換言之,仁者不僅要懂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能將道理應用於實務,解決問題,造福人羣。

二、統四端而兼萬善

「四端」指的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原則,是人類天生的善端,也是倫理道德的基礎。孔子認為,仁者應統領四端,使其發揮作用,進而涵蓋所有善行美德。

四端 意涵 相應的萬善
愛人 孝親、友愛
合宜 守法、正義
規矩 禮節、秩序
智慧 知仁知義、明辨是非

三、實踐方法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並非一蹴可及。孔子提出了以下實踐方法:

  • 學而時習之:不斷學習,温故知新,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見識。
  • 正心誠意:端正自己的內心,使思想言語符合道德規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以對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他人。
  • 克己復禮:約束自己的慾望,遵循道德禮儀,改過遷善。

四、現代意義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 提升社會道德水準: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遵守道德禮儀,有助於營造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
  • 促進個人成長:透過學習與實踐,豐富自己的知識和修養,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
  • 應對社會問題: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需具備包羅萬象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仁愛為本,尋求最合宜的方案。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