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瑞獸
引言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傳説中祥瑞之兆,地位僅次於龍,是毛類動物之王,常與龍、鳳、龜合稱四靈。


外形特徵
麒麟外形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於一體;身披五彩毛紋,腹部黃色,口能吐火,聲如雷鳴。據説幼年麒麟不會飛,成年後則可任意變換大小。
象徵意義
麒麟象徵祥瑞,傳説中常於太平盛世或有聖人出現時才會現身。麒麟性情温順,不傷生靈,被視為仁獸,堪稱「仁寵」。
與孔子之緣
麒麟與孔子關係密切,傳説孔子出生前夕,麒麟曾在他家院子裏「口吐玉書」,上寫「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亦曾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及「西狩獲麟」,感嘆「吾道窮矣」。
瑞獸送子
麒麟在漢族民間傳説中是送子神獸,有「麒麟送子」之説。相傳麒麟吐出的玉書上寫著「水精之子,衰周而素王」,寓含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後引申為「麒麟送子」之寓意。
民間信仰
麒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吉祥物,寓意繁榮昌盛、長命百歲。人們常用麒麟主太平、長壽,也相信麒麟能鎮宅、辟邪。在傳統民俗文化中,麒麟文化源遠流長,衍生出大量的民俗遺蹟、詩詞歌賦、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
海外文化影響
公元 1419 年,鄭和帶領馬林國國王所贈長頸鹿回中國,由於長頸鹿外形酷似麒麟,民間普遍認定此為麒麟現世。此後,長頸鹿被引進中國,成為麒麟的象徵之一。
演變與發展
麒麟的形象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演變,最初的文獻中並未提到鱗片,多是獨角、有毛動物的描述。宋元之後,麒麟開始出現鱗片,形象逐漸朝龍馬靠攏。現代流行文化中的麒麟,多為龍首、馬身(或鹿身)、有鱗,大多為雙角。
麒麟文化的活化
2007 年,麒麟的故鄉鉅野被命名為中國麒麟文化之鄉,為麒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鉅野民間至今仍保留著豐富的麒麟民俗遺蹟和藝術創作,為麒麟文化的研究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料。
附錄:麒麟相關記載
資料來源 | 記載 |
---|---|
《詩經・周南・麟之趾》 | 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
《漢書・武帝紀》 |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
《晉書・武帝紀》 | 五年,春正月,虜帥樹機能攻陷涼州,乙丑,使討虜護軍武威太守馬隆擊之,二月甲午,白麟見於平原。 |
《説文解字》 |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
神獸麒麟:祥瑞之兆,王者之臨
傳説中的神獸麒麟,乃祥瑞之兆,王者之臨。其形體奇異,姿態優雅,深受古人敬仰與喜愛。
麒麟的形態
部位 | 特徵 |
---|---|
頭部 | 鹿頭,牛角,犬耳 |
身體 | 馬身,龍鱗,魚尾 |
毛色 | 五彩斑斕,以黃金為主 |
其他 | 有角、無角,獨角、雙角都有 |
麒麟的傳説
關於麒麟的傳説眾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
- 孔子降生:孔子出生前,其母親顏徵在曾夢見一隻麒麟,口銜玉書,上書「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索昌」。預示孔子將誕生於亂世,拯救蒼生。
- 萬物之宗:古人認為麒麟為萬物之宗,能降服所有妖魔鬼怪。傳説中,麒麟能役使龍族,故有「龍首麒麟」之稱。
- 招祥納福:麒麟乃招祥納福之神獸,人們相信供奉麒麟能保平安、驅災禍、迎財富。
麒麟的文化意義
- 祥瑞之兆:麒麟出沒被視為天下太平、君主賢明的徵兆。古人常將麒麟作為祥瑞的象徵,製作成各種器物和裝飾品。
- 王者之臨:麒麟與帝王密切相關。傳説中,聖王出現時,必有麒麟相伴。故而,麒麟也被視為王權的象徵。
- 道德教化:麒麟代表了仁愛、正直、忠誠等美德。儒家學者常以麒麟作為道德教化的教材,勸誡世人學習其品性。
麒麟的藝術表現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麒麟的形象被廣泛應用。從青銅器到陶瓷器,從繪畫到雕塑,都有麒麟的身影。常見的麒麟藝術表現形式有:
- 青銅器:漢代以後,麒麟形象常見於青銅器上,如麒麟尊、麒麟鏡等。
- 陶瓷器:唐宋以後,麒麟形象出現在各種陶瓷器上,如麒麟瓶、麒麟盤等。
- 繪畫:麒麟畫在宋元明清時期十分流行。著名畫家如馬遠、梁楷等,都曾創作過麒麟圖。
- 雕塑:麒麟雕塑常見於宮殿、廟宇等建築物的屋頂、門楣等位置。
結語
神獸麒麟,作為祥瑞之兆和王者之臨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其獨特的形態、豐富的傳説和深厚的文化意義,令其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和藝術家鍾愛的題材。麒麟的形象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延伸閲讀…
麒麟_百度百科
上古十大神獸之,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