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與時間的對應
前言
天干與地支是中國古代用來紀年紀時的曆法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意義。十二地支與特定的時間、五行相匹配,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


地支與時間對應
十二地支與時間的對應關係如下:
地支 | 時辰 | 北京時間 |
---|---|---|
子 | 夜半 | 23:00-01:00 |
醜 | 雞鳴 | 01:00-03:00 |
寅 | 平旦 | 03:00-05:00 |
卯 | 日出 | 05:00-07:00 |
辰 | 食時 | 07:00-09:00 |
巳 | 隅中 | 09:00-11:00 |
午 | 日中 | 11:00-13:00 |
未 | 日昳 | 13:00-15:00 |
申 | 哺時 | 15:00-17:00 |
酉 | 日入 | 17:00-19:00 |
戌 | 黃昏 | 19:00-21:00 |
亥 | 人定 | 21:00-23:00 |
五行屬性
十二地支與五行屬性相配,具體如下:
| 地支 | 五行 |
|—|—|
| 寅、卯、辰 | 木 |
| 巳、午、未 | 火 |
| 申、酉、戌 | 金 |
| 亥、子、醜 | 水 |
文化意義
十二地支與時間、五行相結合,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被用於預測、祭祀、占卜等領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智慧和經驗。
時辰與時間長度
1個時辰等於2個小時,1個小時等於半個時辰。時辰分為「初」和「正」,時辰的前一小時為「初」,後一小時為「正」。例如,11:00為「巳初」,12:00為「巳正」。
小結
十二地支與時間的對應關係體現了中國古代對時空的深刻理解。它們與五行屬性的結合賦予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天干地支時辰:古今時間標識之鑰
天干地支時辰,作為中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實用的時間標識功能。
天干共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時辰
時辰是天干地支結合後構成的60組組合,以12地支搭配10天干的方式形成,每60組稱一個「甲子」。
時辰順序表
時辰 | 天干 | 地支 |
---|---|---|
子時 | 壬子、癸丑 | 23:00-00:59 |
醜時 | 己丑、庚寅 | 01:00-02:59 |
寅時 | 甲寅、乙卯 | 03:00-04:59 |
卯時 | 戊卯、己辰 | 05:00-06:59 |
辰時 | 丙辰、丁巳 | 07:00-08:59 |
巳時 | 戊巳、己午 | 09:00-10:59 |
午時 | 庚午、辛未 | 11:00-12:59 |
未時 | 壬未、癸申 | 13:00-14:59 |
申時 | 甲申、乙酉 | 15:00-16:59 |
酉時 | 丙酉、丁亥 | 17:00-18:59 |
戌時 | 戊戌、己亥 | 19:00-20:59 |
亥時 | 庚亥、辛子 | 21:00-22:59 |
應用
天干地支時辰廣泛應用於傳統文化和生活實務中:
- 曆法編制:以60甲子輪迴紀年,編制黃曆、農曆等曆法。
- 節氣表示:標示24個節氣的時間,如「立春」、「夏至」。
- 子午時神:民間習俗中認為子時、午時有特定的神靈存在,影響吉凶。
- 中醫養生:根據時辰理論,判斷臟腑器官在不同時段的盛衰,指導養生保健。
- 占卜問卦:在周易占卜中,結合天干地支時辰吉凶,推測命運或事件走向。
文化傳承
天干地支時辰反映了古人的觀天象地、順應自然規律的智慧,是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時間標識系統。作為一種古老的知識體系,它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時至今日,天干地支時辰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更在傳統建築、命理學等領域保持著一定影響力。通過認識和理解這一知識,我們可以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智慧,豐富現代生活。
延伸閲讀…
間天干地支十二小時與十二時辰對於時間對照表
地支、時辰十天干: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