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帝王之印,國家之信
簡介
璽,作為國家或帝王的印章,與民間常用的印章有所區別。封建王朝時期,帝王即是國家象徵,璽代表帝王而非國家。國璽從帝王個人象徵演變為國家象徵,反映了國家權力重心由君主向民眾的轉移。
歷史淵源
古代璽乃皇權之昭示,尤以傳國玉璽著稱,視作統治正統的憑證。秦始皇自六國收掇六璽,銘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盡顯威儀。然而,傳國玉璽在後唐末年下落不明。


宋朝出土一枚玉璽,雖被認為是秦朝所制,但史家質疑其真偽。明清兩朝未擁傳國玉璽,遂大量仿製玉璽以彰國祚。
清末新政時,清廷效仿西方,刻制了“大清帝國之璽”等檀香木漢字國璽,但未曾使用。太平天國自造天王玉璽,刻有“天父上帝”等字,彰顯教義。
1934年滿洲國改製為滿洲帝國,以“滿洲帝國之寶”為國璽,別有“康德御印”為帝溥儀個人之用。中華民國以“中華民國之璽”為總統用璽,另有“榮典之璽”授予榮譽。
中共建政後,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為國璽,以宋體漢字鐫刻,與民國及帝制時代國璽的篆字不同。
國璽的意義
現今仍在使用玉璽的國家多為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玉璽具有實質意義的國家印信,不僅是歷史價值的文物。國璽見證國家重大事件,作為國家權力和主權的象徵,在國際交往和國內要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璽:意義與種類
璽,原指古代帝王或官員印章上所刻的文字,代表權力與身份。後泛指印章或印章文字。
璽:種類
璽可分為以下種類:
種類 | 特徵 |
---|---|
官璽 | 官員職位印章,刻有官職名稱 |
私璽 | 個人印章,刻有姓名或堂號 |
綬璽 | 帝王或高官用於冊封或賜予臣屬的玉璽,綬帶由玉珠串成 |
寶璽 | 帝王御用印章,刻有「寶」字 |
傳國璽 | 象徵皇權正統的玉璽 |
意義
璽具有以下意義:
權力的象徵
璽是權力的象徵,擁有璽的人代表著該職位或身份。例如:皇帝的傳國璽代表皇權最高,官員的官璽代表其職權。
身份的證明
璽是身份的證明,印於文書上可證明該文書的真實性。例如:私璽印於契約書上代表本人簽名。
藝術價值
璽上的文字和圖案往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當時的書法和雕刻水平。例如:漢代玉璽多飾有精緻的龍紋和鳳紋。
使用
璽的使用方法如下:
- 蘸墨: 將璽的印面蘸上印泥。
- 蓋印: 將璽的印面印在需要蓋印的文書上。
- 施加壓力: 用力壓下璽,使印面清楚地印在紙上。
- 取印: 取下璽,即可完成蓋印。
注意事項
使用璽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延伸閲讀…
璽- 漢典“璽”字的基本解釋
異體字「璽」與「壐」的字義比較
- 保持璽的乾淨
- 使用合適的印泥
- 避免過度施加壓力,以免損壞印面
- 保管得當,避免風化或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