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位,華夏禮俗中的靈魂載體
人亡故後,遺留於世者,不僅有懷緬與悲愁,更有對其逝去靈魂的敬尊。在華夏傳統禮儀中,牌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承載著人們對先賢、神靈和逝者的追思與敬仰。
不同於現代合成材料製成的牌位,古代的牌位多採用檀香木、檜木等名貴木材,上面刻有神靈或先人的姓名及其生卒年,此外還配以吉祥祝詞和紋飾。牌位在日韓語中被稱為「位牌」,而在中國各地則有不同的稱呼,如:「神座」、「神牌」、「神主」、「神位」、「祿位」、「香位」、「靈位」、「蓮位」、「木主」,或在福州民系中稱為「牌套」。


牌位源自儒家思想,隨著儒學的傳播,逐漸普及於整個東亞文化圈。儒家崇尚禮樂,講究孝道倫理,認為牌位承載著先人的神靈,需要受到後人的祭祀和敬畏,藉以表達對逝者「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尊師重道」的情懷。
在古代,牌位通常被放置於家庭正廳或祠堂之中,供奉於特定的位置,稱為「神龕」。供奉祖先牌位的「祖龕」,亦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牌位在家族中具有傳承與連接的意義,後輩子孫通過牌位瞭解並紀念自己的先祖,代代相傳。
歷代帝王在太廟中供奉著歷任君王的牌位,祭祀先祖有助於鞏固皇權與維護宗廟社稷。而平民百姓則在明朝之後才能夠修建祠堂,用於供奉祖先牌位。同時,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和琉球等國家,也發展出了類似的宗廟制度。
各種神靈也有自己的牌位,諸如門神、灶神、地主神等,並非所有的神靈都有雕像,而是透過牌位來供奉。此外,一些陰間或泛靈的神祇,則透過石碑、紅紙或符咒來祭祀,稱之為「香座」或「香位」。東亞文化圈中,紅紙被普遍用於祭祀天神地祇,由一枚紅紙開啟信仰供奉,再雕刻金身或建造大廟的情形並不少見。
在特有的道教儀式「設壇建醮」中,神靈會被請到指定位置,在紅紙上書寫神靈姓名作為臨時牌位,儀式結束後焚化祭祀。自然崇拜源於古代漢文化對天地萬物的自然崇拜,牌位上通常書寫著神靈尊號,如「玉皇上帝」、「五炁真君」、「太歲」、「土地公」等,上面繪有太極八卦、日月星辰等象徵符號。
名號度眾是佛菩薩度化世人最為便捷的方式之一,佛號如同佛身,眾生至誠稱唸佛號便能得到佛願攝受。信眾設立佛號牌位,視之如同佛陀本人般祭拜,甚至將佛號立於石碑供奉。漢傳佛教中,淨土宗的「南無阿彌陀佛」廣為流傳,在車禍或傳有妖邪作祟的地方設置佛號碑,成為當地信仰中心之一。
民宅建築中,地基主被視為家宅的守護靈,供奉「地主」或「地基主」牌位。客家民間重視風水龍脈,設立「龍神」香位,供奉「土地龍神」或「福德龍神」。至於先人墓園所供奉的后土神,有些認為是土地公(福德正神),有些則認為是土神或山神,守護著一方土地。
受人尊崇的歷史人物或靈驗先賢,經後人推崇後亦會被供奉為神明。儒家學子敬仰孔子,供奉其牌位,提醒後世學子「有志者事竟成」。古代民間信仰興盛時期,路口、橋道或煞方宅院會豎立「石敢當」石碑,用以鎮壓不祥之物。上刻的文字不勝枚舉,有「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等吉祥字句。
先人的牌位稱為「神主」或「靈位」,承載著先人靈魂的信仰。道教認為人死後七魄消散,三魂歸於墓地、家宅和陰間,待輪迴之時才重聚一體;靈位既可指設在家中的供奉牌位,亦可指往生時設在靈堂的牌位。
祖先牌位供奉著歷代祖先,亦在閩粵語系稱為「公媽牌」或「神主牌」。有些祖先牌位包含多名祖先姓名及其配偶姓名,而有些則是單獨製作。根據傳統風水學,祖先牌位應設於正廳,位置低於神位。客家人重視祖先祭祀,將祖先牌位設於主要位置,神明則設於側邊。佛教徒家庭則無此忌諱,牌位可置於佛像左右。先人往生初期,其牌位通常會暫時設於神桌旁,經一段時間後入祀祖先牌位,接受後代子孫的祭祀。
「九玄七祖」位是越南祖先牌位的書寫格式,刻有「父、祖、曾、高、太、玄、顯」、「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等歷代祖先,代表受領後人的香火供養。
供奉新亡者的牌位稱為「靈位」、「魂位」或「靈帛」,通常在特殊紙張上書寫,男死者用青紙,女死者用黃紙,象徵「天青地黃」之理。古時,親人在臨終之際會呼喊死者姓名,祈求其神魂歸返。今時慰靈儀式中,僧侶或道士會在正廳豎立臨時牌位,用以招引亡者魂魄。
牌位: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的象徵
牌位,又稱神主牌、靈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來祭祀祖先或神明的木質或石質板片。牌位上刻有亡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等信息,代表著亡者的靈魂寄託之地。
作為中國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牌位在祠堂、寺廟、道觀等場合廣泛使用。其興起與中國古代的祖先崇拜息息相關,寄託著人們對逝者懷念、追思和祈福的情感。
牌位的種類和用途
根據用途和雕刻形式,牌位可分為多種類型:
類型 | 用途 | 雕刻形式 |
---|---|---|
宗祠牌位 | 祭祀祖先 | 刻有先祖姓名、生卒年月和仕宦履歷等 |
神主牌位 | 祭祀神明 | 刻有神明名號、敕封等 |
靈位牌位 | 祭祀亡靈 | 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和善行義舉等 |
塔位牌位 | 供養逝者骨灰 | 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和超度法號等 |
牌位祭祀的儀式和習俗
祭拜牌位是中國傳統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儀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 準備供品:準備香燭、鮮花、水果、糕點等祭品。
- 淨手焚香:祭祀者淨手焚香,以示對逝者和神明的恭敬。
- 上香磕頭:將香插入香爐,並向牌位磕頭致敬。
- 祝禱:祭祀者祈禱逝者或神明保佑安康、賜福祿等。
- 敬獻供品:將供品擺放在牌位前,表示對逝者或神明的祭奠。
- 燒紙錢:焚燒紙錢,寓意傳達祭祀者的誠意和思念。
- 告辭:祭祀者告別牌位,表達對逝者或神明的謝意。
牌位的保養和保存
牌位是祖先或神明的象徵,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寄託和情感慰藉。因此,牌位的保養和保存十分重要。
- 簡化趨勢:現代社會節奏加快,祭祀儀式趨於簡化,牌位也由傳統的木質或石質逐漸向輕便、實用的材料轉變。
- 環保意識: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傳統的燃放紙錢習俗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寺廟和道觀提供環保的祭祀方式。
- 數字化轉型:近年來,數字化技術應用於牌位祭祀。人們可以在網上製作虛擬牌位,遠距離進行祭拜。
儘管形式有所變化,但牌位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的核心,仍承載著人們對逝者和神明的懷念、追思和祈福的情感,在現代社會持續傳承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