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 原句 | 修改後 |
---|---|---|
引 言 | 孔子説,“有德者,必有言”。>>> 一個有德行的人,他看到種種亂象的時候,他肯定有話要説。 為什麼啊?因為很多人出來社會以後,往往受到社會上的一些心裏的顧忌和影響,在講話的時候被這種習慣的影響,講的話很多也不是由於他本心而講出來的。 |
德者必有言,但言者未必有德。孔子説,有德的人必有善言,但擅言的人不一定有德。德者往往洞察事理,悲憫萬物,發自肺腑之言,言簡意賅,卻能振聾發聵。 言者易流於言行不一。世人多言善道,勸人為善,但未必本於真誠。社會風氣所趨,常令人言不由衷,乖離本心。 |
推 論 1 | 如同《大學》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有德者心懷悲憫,教化萬物,故而面對世事,必有教誨之言。但此言或被誤解,導致社會對辯論持消極態度。 | 循《大學》之要旨,“明明德,親民”,德者胸懷至善,憫懷蒼生,觀世事之紛擾,憂心忡忡,自然發乎內心之言,旨在教化,扶正祛邪。然而,此言常被曲解,以至於社會輕視辯論,以為不符德者之風範。 |
推 論 2 | 在辯論稀少的現今社會,法師講法不許質疑,導致社會不敢對不合適之言論提出異議。 | 當前社會辯論乏力,講法者不容質疑,致使不正之言論橫行無忌,社會噤若寒蟬,不議是非。 |
史 証 | 然而,縱觀歷史,唐朝佛學辯論盛行,宋朝儒學論爭激烈,正是由於這些辯論,各種道理方能浮出水面。 | 回溯歷史長河,唐朝佛學辯論沸沸揚揚,宋朝儒學議論紛紜,正因辯論之舉,真知灼見方能彰顯。 |
反 向 思 維 | [現代講佛學、哲學基本上來説是“一言堂”,幾十年以來的教育都是告訴我們不允許辯論。]包括一些法師講法的時候,從來不允許提問或者辯論,而且經常會有暗示的語言誤導大家,説那些喜歡辯論的人都是沒有德行的人,大家一定要互相説好話。 | 於此觀之,佛學哲學之闡釋常流於一’言堂’之弊。歷年教化,禁止辯論之風蔚然,法師講經,不容質疑之聲。且借暗示之言誤導眾生,貶斥辯論者為失德之人,提倡好言相勸。 |
輔 助 論 證 1 | [其實這種是一種心理暗示,導致社會上大家對於一些説法不如法的人都不敢説。] | 實此暗抑心靈,導社會眾生不敢非議失德之言論。 |
輔 助 論 證 2 | 有德者必有言,但很多人未必能夠讀得懂,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未必能看得出來。 | 德者必言,然其言未必淺顯易懂,於世俗紛擾中,吾輩難辨其真偽。 |
逆 向 思 維 | [有言者,不必有德。]現在講法的人一大堆,哪個敢説那些不倫不類的東西呢?哪個都是説好話,都説善道,都勸人為善,但是他所説的這些善言,不一定是從他的本心而出。 | 言者未必有德。時下講法之輩,言辭華麗,勸善之語不絕於耳,然未必發乎其真心。世風所趨,顧忌重重,言不由衷,道貌岸然。 |
反 證 1 | 如《論語》中所言,孔子與弟子們的日常對話,看似平淡無奇,卻藴含着德者對於世界萬事的深刻理解和行為準則。 | 《論語》一書,記孔子與門徒之語,雖平易近人,卻藴含德者之識見與處世之方。 |
反 證 2 | 一些從政者被抓之前信誓旦旦的説要為人民服務,一切從羣眾利益出發,結果一查發現家財萬貫、妻妾成羣,從言語無法判斷。 | 宦海沉浮,政客口號響徹,矢志為民,造福社稷。然一旦東窗事發,卻暴露出貪婪腐敗之真面目,言語之虛偽不攻自破。 |
總 結 | 孔子所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言行不一,德非言表,切不可僅憑言語之善惡來判斷一個人的品德。 | 孔子之言,“德言相隨,言德不必然”,藴含深意。言行不一,德非言表,吾輩當明辨是非,不為花言巧語所惑,方能識得真德君子。 |
有德者,天下之根本
關於有德者的定義與特質
有德者,德行高尚,品德優良之人。其特質包括:


特質 | 解釋 |
---|---|
仁慈 | 心懷仁愛,待人處事温厚慈悲 |
正直 | 為人誠實公正,不趨炎附勢 |
謙遜 | 虛心謹慎,不驕不躁 |
智慧 | 思慮周密,洞察力敏鋭 |
勇氣 | 面對挑戰,不畏艱難 |
有德者對社會的影響
有德者對於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是社會的棟樑之才,其德行能起到:
- 樹立榜樣: 有德者的言行舉止成為社會的道德標竿,讓人們學習效仿。
- 促進和諧: 有德者秉持仁慈之心,待人以和睦,營造社會的和諧氛圍。
- 匡正風氣: 有德者堅守原則,不隨波逐流,能淨化社會風氣,遏止不良行為。
- 凝聚人心: 有德者具有令人信服的魅力,能團結人羣,形成凝聚力。
有德者與政治
在政治領域,有德者尤為重要,他們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能確保:
- 清明廉潔: 有德者不貪財愛慕虛榮,能保持政治環境的清明。
- 利國利民: 有德者心繫國家和人民,制定和實施有利於大眾的政策。
- 穩定政局: 有德者仁慈寬容,能團結各方勢力,維護政局的穩定。
- 留芳百世: 有德者的功績永垂不朽,受到後世敬仰懷念。
有德者與個人修養
有德者不僅造福社會,也對個人修養大有裨益,能帶來:
- 心靈安寧: 有德者行善積德,問心無愧,內心平和安定。
- 社會尊重: 有德者廣受敬仰,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同。
- 良好人際: 有德者待人真誠友善,自然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 人生意義: 有德者通過德行實踐人生價值,獲得自我實現感。
結論
總之,有德者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他們的德行造福國家和人民,彰顯人生價值。培養有德者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個人修養的終極目標。“德者,天下之根本”,“有德者方能長久”,讓我們銘記這句古訓,努力成為德行高尚的有德之人。
延伸閲讀…
論語雙日課| 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 《憲問篇》14.4章
論語: 憲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