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後金入關
癸未(二月初四) 清廷率軍攻克遵化,擒殺守將王元雅。論功賞篤,並遣散盟軍。明廷頒佈防禦政令,於通州增設軍務總兵官。
壬午(二月初三) 袁崇煥親率軍隊入衞,獲悉遵化失守,趙率教陣亡。上諭遣袁統籌援軍。
辛巳(二月初二) 明廷重申封禁插部入援,將宣府、大同援軍調回京師。朝鮮特使面呈遵化於初三、初四淪陷的消息,袁崇煥稱偵探所奏為蒙古來犯,不足為慮。
庚辰(二月初一) 明廷收到黑谷關總軍張延庚奏報,插部軍力達五萬。兵部疑插部勾結後金,擬調集軍隊平亂,但宣府、大同軍力已入關,難以調遣。


己卯(正月三十) 夜,皇太極致書明廷,號召降伏。
戊寅(正月二十九) 皇太極留兵八百鎮守遵化,餘軍西進。明廷得知永平、三屯營被圍,通州、薊州岌岌可危。
丁丑(正月二十八) 袁崇煥率軍入關,抵達永平。獲報遵化城已陷,王元雅戰死,趙率教陣亡。
丙戌(正月二十七) 獲悉遵化被圍。明廷任命尤世威守宣府、密雲,王威守密雲,劉策嚴防關口。
乙酉(正月二十六) 喜峯口降清。明軍將官靳國臣率援軍抵達山海關。
甲申(正月二十五) 皇太極攻克遵化,斬守軍將領王元雅。
癸未(正月二十四) 禁衞軍遭劫掠,京師戒嚴。獲悉趙率教軍已抵達遵化。
壬午(正月二十三) 羅文峪明軍將領李思禮投降後金。
辛巳(正月二十二) 皇太極發兵進犯龍門,總兵官劉策轉發通告。
庚辰(正月二十一) 袁崇煥率軍入關,於撫寧獲悉遵化失守。
己卯(正月二十) 開啟漢兒莊作戰。明廷任命朱梅為山海關總兵,派兵增援永平。
戊寅(正月十九) 盧溝橋阻斷交通。
丁丑(正月十八) 皇太極發兵攻克遵化城關。
丙戌(正月十七) 明廷獲悉永平被圍,下令劉策會商防務。
乙酉(正月十六) 禁衞軍將領李思禮投降後金。明廷召見袁崇煥討論善後事宜。
甲申(正月十五) 獲悉後金軍隊進犯遵化。
癸未(正月十四) 袁崇煥抵達遵化,遣偵察兵巡查敵情。
壬午(正月十三) 獲悉後金軍隊進入薊州轄區,派兵追擊。
辛巳(正月十二) 皇太極率軍於薊州境內紮營。
庚辰(正月十一) 喜峯口明軍投降後金。
己卯(正月十) 任命楊國棟為通州總兵,召募戰車,加強守備。
戊寅(正月初九) 冊立皇儲,下令各部軍務整軍備戰。
丁丑(正月初八) 沙河明軍投降後金。
丙戌(正月初七) 皇太極慰問傷兵,嚴懲擾民士兵,擢升投降將領。
乙酉(正月初六) 獲悉遵化失陷,趙率教陣亡。
甲申(正月初五) 皇太極率軍進逼。獲悉趙率教支援遵化,袁崇煥亦率軍入援。
癸未(正月初四) 皇太極攻克遵化城關,擒殺總兵王元雅。
壬午(正月初三) 北京戒嚴。獲悉後金軍隊進犯龍井關。
辛巳(正月初二) 援軍抵達遵化,全軍覆沒。朝鮮特使預警遵化失守。
庚辰(正月初一) 皇太極率軍進犯寧遠,未果。
己巳之變:明末清初的一場政變
事件背景
「己巳之變」是指發生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政變,由明朝太監王承恩和周奎等人發動。當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正逼近北京城,崇禎帝見大勢已去,自縊於煤山。
政變過程
隨著崇禎帝的逝世,明朝陷入羣龍無首的混亂局面。王承恩和周奎等人趁機發動政變,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朱由崧即位後,年號弘光,史稱「弘光政權」。
延伸閲讀…
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崇禎)
參與者
參與者 | 職位 |
---|---|
王承恩 | 太監 |
周奎 | 太監 |
朱由崧 | 福王、弘光帝 |
李自成 | 大順軍首領 |
政變後續
「己巳之變」後,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然而,由於朱由崧昏庸無能,以及羣臣之間的爭權奪利,弘光政權迅速衰落。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弘光政權滅亡。
政變影響
「己巳之變」對明清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 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導致清朝的入關和建立
- 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