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颱」來襲,警惕西南氣流豪雨,全台嚴防
面對兩個颱風的威脅,台灣正積極備戰中。輕颱泰利可能追隨中颱谷超直撲而來,氣象專家示警,需密切關注西南氣流帶來的大量降雨。過去,諸多颱風被稱作「穿心颱」,皆因其速度緩慢、強度強勁,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往往造成嚴重損害。


歷年「穿心颱」重創台灣
- 2010年凡那比颱風:造成 2 死 111 傷,1.6 萬人撤離,農漁業損失逾 34 億元。
- 2009年莫拉克颱風:導致 673 人死亡,農業損失超過 195 億元,被稱為「八八風災」。
- 2004年敏督利颱風:帶來連日豪雨,引發洪水、土石流等災害,造成 29 人死亡,農漁業損失超過 57 億元。
- 1959年艾倫颱風:導致「八七水災」,造成 667 人死亡,408 人失蹤,房屋全倒 27,466 間,總損失估計 37 億元。
本次颱風危機,西南氣流為關鍵
氣象專家表示,本次颱風危機中,西南氣流才是關鍵。若泰利受谷超牽引加速侵入台灣,受影響時間可能縮短,但民眾仍需做好防颱措施,防範豪大雨。北部、東北部,以及因地震地質鬆動的花東地區,也必須提高警戒。
穿心颱定義與可能影響
所謂「穿心颱」,是指行走速度緩慢、停留時間長,帶來持續降水的颱風。根據氣象專家推測,本次泰利受谷超影響可能減緩,但民眾仍需做好防災準備。
表格:歷年穿心颱基本資料
颱風名稱 | 發生年份 | 造成影響 |
---|---|---|
凡那比 | 2010 | 2 死 111 傷,農漁業損失 34 億元 |
莫拉克 | 2009 | 673 人死亡,農業損失 195 億元 |
敏督利 | 2004 | 29 人死亡,農漁業損失 57 億元 |
艾倫 | 1959 | 667 人死亡,房屋全倒 27,466 間 |
穿心台:膽試與精湛技術的極致考驗
穿心台,又稱「空中鋼索」、「走鋼索」,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雜技表演,其特點是表演者在高空走鋼索。穿心台不僅考驗表演者的膽量和平衡能力,也展現出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專業素養。
歷史起源
穿心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據傳在南北朝期間,一位名叫阿儺跋陀的印度僧人來華傳教,並表演了走鋼索的絕技。此後,穿心台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雜技中的一門獨特技藝。
表演過程
穿心台的表演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 搭台築索:在預定的高度架設表演台,並拉起一根或多根鋼索。
- 升台起步:表演者從表演台的一端出發,踏上鋼索。
- 前進走索:表演者小心翼翼地沿著鋼索前進,保持平衡和控制。
- 翻滾雜耍:在前進過程中,表演者可能會進行翻滾、跳躍等高難度雜耍動作。
- 到達彼岸:表演者成功地走到鋼索另一端,完成表演。
技巧特點
穿心台的表演對技巧性要求極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平衡能力:走鋼索需要極好的平衡感,保持身體重心穩定,防止跌落。
協調能力:雙手、雙腳和身體各部位協調運作,維持身體平衡。
心理素質:穿心台表演在高空進行,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很高,表演者需要具備膽量和沉著。
基本功扎實:穿心台演員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基本功訓練,包括平衡、柔軟、力量等。
表演者
著名的穿心台表演者有:
姓名 | 國籍 | 成就 |
---|---|---|
阿儺跋陀 | 印度 | 穿心台鼻祖 |
楊海城 | 中國 | 開創現代穿心台 |
阿牆 | 瑞士 | 刷新世界最高走鋼索紀錄 |
潔尼·喬斯林 | 美國 | 第一位走鋼索穿越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女性 |
安全措施
穿心台表演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因此安全措施至關重要:
- 防護設備:表演者佩戴安全帶、安全帽等防護設備,以應對意外情況。
- 救護人員:演出現場安排救護人員和器材,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救援。
- 風速監控:風速過大時不進行表演,以免影響表演者的安全。
- 表演場地:選擇穩固平坦的表演場地,確保表演台和鋼索的穩定性。
影響和評價
穿心台不僅是一項令人驚嘆的雜技表演,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膽識的展現:穿心台考驗著表演者的膽量和冒險精神,激勵人們面對挑戰。
技術的結晶:穿心台表演體現了人類精湛的技術和身體素質,是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
文化傳承:作為一項古老的雜技技藝,穿心台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