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區概述
和田地區:古代絲路明珠,今日邊陲重鎮
和田地區,古稱於闐,坐落於新疆西南部,享有「玉城」美譽。其南鄰崑崙、喀喇崑崙山脈,北入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東西跨度約670公里,南北寬度約600公里,總面積達24.78萬平方公里。


古代的於闐王國
相傳於闐為塞迦人建立,曾是佛教興盛之地。其塞語文化融匯了伊朗、印度等地區影響,而在喀喇汗國統治下逐漸伊斯蘭化。
元明清時期的和闐
元代改稱斡端,由蒙古王族統治。馬可波羅記載斡端農業繁榮,棉花、葡萄 широко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ы。清代改稱和闐,設辦事大臣清剿白山派。1828年新建新城,人口逐步增加。
地理特徵
和田地區地形多樣,一半為盆地,一半為山區。崑崙山脈橫亙南部,最高達7167米。北部平坦,海拔1050米。沙漠荒漠佔比高達63%,綠洲僅3.7%,被沙漠戈壁分割成300多塊。
氣候
屬乾旱荒漠性氣候,年均降水量僅35毫米,蒸發量高達2480毫米。境內有36條河流,其中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流量最大。
經濟
和田地區以農業為主,棉花、葡萄、核桃等作物種植廣泛。礦產資源豐富,玉石、石油、天然氣等儲量較大。近代以來,旅遊業也逐漸發展。
文化
和田文化多元,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並存。和田玉聞名遐邇,是該地區重要的文化瑰寶。當地民俗風情獨特,歌曲、舞蹈、節日慶典等展示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
地理位置
方向 | 邊界 | 長度 |
---|---|---|
南 | 崑崙山、喀喇崑崙山 | 210公里 |
北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 | 約600公里 |
西 | 喀什地區、印度、巴基斯坦 | 無數據 |
東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約670公里 |
歷史大事
-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字護府設立。
- 元壽元年(公元2年):冊封諸國國王。
- 元祐五年(1090年):於闐遭喀喇汗國攻擊。
- 天禧元年(1017年):於闐被喀喇汗國征服。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設和闐辦事大臣。
- 1828年:新建和闐新城。
- 21世紀:旅遊業發展,和田成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地。
新疆和田:絲路明珠,歷史重鎮
地理概況
新疆和田位於塔克拉馬幹沙漠南緣,昆侖山脈東麓,是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交匯處。和田河流經市區,滋養著這片綠洲。和田面積廣闊,總面積為24.08萬平方公里,素有「崑崙之麓,崑玉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和田自古以來就是絲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鎮。公元前1世紀,和田曾為漢朝西域都護府轄地。唐朝時,和田作為安西四鎮之一,成為中原王朝統治西域的軍事重鎮。元朝時期,和田成為貿易中心,商賈雲集,經濟繁榮。
人文風貌
和田人口約82萬,維吾爾族佔絕大多數,還有漢族、回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和田文化底藴深厚,融合了維吾爾、漢、藏、回等多種文化元素。和田以盛產和田玉聞名,有「中國玉都」之稱。
民族 | 人口 (萬人) |
---|---|
維吾爾族 | 70 |
漢族 | 9 |
回族 | 2.5 |
柯爾克孜族 | 1 |
經濟發展
和田經濟以農業、旅遊和貿易為主。和田是中國重要的棉花產地,號稱「棉花之鄉」。同時,和田也是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區,能源豐富。和田玉產業發達,製玉工藝精湛,玉器遠銷海內外。
旅遊資源
和田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文化古蹟兼備。和田河流域兩岸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崑崙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為和田提供了壯麗的山川風光。和田市區保留著眾多歷史遺跡,如伊達喀孜清真寺、瑪木木提明大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