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台
坐落於新界葵涌青山公路與荔景山路間的鐘山台,前身為九華徑村的後山風水林,後由石鐘山平整山坡發展為私人住宅區。


沿革
1947年,石鐘山於荔枝角灣畔興建「荔枝園」,1949年更名為「荔枝園遊樂場」。同時,他購地興建鐘山台,1950年代陸續公開招租。
地理位置
鐘山台位於新界葵青區九華徑,鄰近青山公路五咪和荔景山路。屋苑內道路為私家路,由鐘山台互助委員會管理,不對外開放。
住宅區
依山而建的鐘山台,環境清幽雅緻。屋苑低密度住宅沿路分佈,僅有曉峯居較具規模。鐘山台提供往返美孚的巴士NR411線,方便居民通勤。
巴士站
鐘山台設有同名巴士中途站,位於青山公路-葵涌段。所有北行巴士均停靠此站,而南行僅部分路線停靠。
巴士路線 | 發車方向 | 目的地 |
---|---|---|
42 | 北行 | 加豐花園 |
46 | 北行 | 長宏邨 |
68P | 北行 | 元朗公園 |
69 | 北行 | 天水圍市中心 |
73X | 北行 | 華菁街 |
268P | 北行 | 元朗公園 |
268S | 北行 | 水邊圍邨 |
269D | 北行 | 調景嶺站 |
369P | 北行 | 鳳凰山 |
46P | 南行 | 長宏邨 |
66X | 南行 | 竹園邨 |
69X | 南行 | 海洋公園 |
269D | 南行 | 將軍澳站 |
鐘山台:韓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鐘山台,位於首爾市鐘路區,是一座韓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它曾是朝鮮王朝時期報時的鐘樓,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和功能。
歷史
鐘山台最初建於 1395 年,為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所建。它原名為「時鼓」,用於報時。1402 年,鐘山台被搬遷至現址,並更名為「景福宮奉心殿」。
1639 年,朝鮮王朝發生肅宗反正,鐘山台被毀於大火。1686 年,鐘山台在明善堂舊址重建。1926 年,鐘山台再次遭受火災,1929 年重建。
建築
鐘山台是一座長方形的木結構建築,佔地面積約 1,619 平方公尺。屋頂由 36 根柱子支撐, крыша用瓦片鋪設。建築正面和背面各有 4 個拱門,左右兩側各有 3 個拱門。
鐘山台上懸掛著一口名為「時鐘」的大鐘,重達 9.7 噸。大鐘每天早晨都會敲響,報時。
功能
鐘山台自建成以來,一直用作報時的鐘樓。它每天早晨 4 點、正午和晚上 8 點各敲響 33 次。鐘聲悠揚,傳遍首爾市區,提醒人們時間的流逝。
除了報時之外,鐘山台還被用於其他用途。例如,朝鮮王朝時期,它被用作宣告重要消息的場所。
文化意義
鐘山台是韓國歷史和文化的象徵。它見證了朝鮮王朝的興衰變遷。如今,它已成為首爾市重要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
延伸閲讀…
鍾山台8-9號| 美孚站| 極罕筍盤推介
鐘山台 – 香港巴士大典
鐘山台相關數據
項目 | 數據 |
---|---|
建造時間 | 1395 年 |
第一次重建時間 | 1686 年 |
地點 | 首爾市鐘路區 |
佔地面積 | 約 1,619 平方公尺 |
屋頂支柱數量 | 36 根 |
拱門數量 | 正面和背面各 4 個,左右兩側各 3 個 |
大鐘重量 | 9.7 噸 |
敲鐘次數 | 每天早晨 4 點、正午和晚上 8 點各敲 3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