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稱謂的演變
引言
台灣閩南語稱呼曾祖父母為「祖公」(tsóo-kong)、「祖嬤」(tsóo-má),或統稱為「阿祖」(a-tsóo)。


祖先稱謂
按長幼順序稱呼祖先:
- 父母:生己者
- 祖:父之父
- 曾:祖父之父
- 高:曾祖父之父
- 天:高祖父之父
- 烈:天祖父之父
- 太:烈祖父之父
- 遠:太祖父之父
- 鼻:遠祖父之父,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後代稱謂
按長幼順序稱呼後代:
- 子:父之子
- 孫:子之子
- 曾:孫之子
- 玄:曾孫之子
- 來:玄孫之子
- 晜(音同昆):來孫之子
- 仍:晜孫之子
- 雲:仍孫之子
- 耳:雲孫之子,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台灣閩南語、書面語、客家語對應稱謂
台灣閩南語 | 書面語 | 客家語 |
---|---|---|
祖公、祖嬤 | 高曾祖父母 | 阿太 |
太公、太嬤 | 曾祖父母 | 阿公太(曾祖父)、阿婆太(曾祖母) |
其它稱謂
- 伯:父親的兄長
- 叔:父親的弟
- 姑:父親的姊妹
- 舅:母親的兄弟
- 姨:母親的姐妹
- 孫:有時泛指第二子代,或按性別分孫子、孫女
- 孫子:第二子代的男性
- 孫女:第二子代的女性
曾祖父: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故事
曾祖父,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一個家庭的根源。他的一生充滿了故事,記載著歷史的變遷,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讓我們踏上時光之旅,探尋曾祖父那豐富而動人的一生。
早年經歷與家庭背景
曾祖父出生於一個清貧的農村家庭。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謀生,曾祖父從小便輟學務農,吃盡了苦頭。後娶妻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表1:曾祖父家庭成員
成員 | 出生年 | 逝世年 |
---|---|---|
曾祖父母 | 1870 | 1950 |
曾祖祖母 | 1872 | 1955 |
祖父母 | 1895 | 1970 |
祖母 | 1900 | 1980 |
父親 | 1925 | 1960 |
母親 | 1930 | 2000 |
曾祖父 | 1905 | 1985 |
軍旅生涯與民族情懷
抗日戰爭爆發後,曾祖父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參加了八路軍。在戰場上,他英勇善戰,多次立功受獎。在民族危亡時刻,他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農業勞作與社會變遷
建國後,曾祖父回到家鄉,繼續從事農業勞動。他見證了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在農業集體化的年代,他積極參與合作社的建設。
晚年生活與家族傳承
退耕還林後,曾祖父與老伴在家休養。晚年生活清閒而安逸,他經常向子孫後輩講述自己的經歷,傳承家族文化。他對家族的重視,培養了家人的團結和親情。
結語
曾祖父的一生是一個傳奇。他經歷了時代的動盪,見證了國家的發展,承載著家族的記憶。他的奮鬥精神、愛國情懷、家庭觀念,都值得我們後輩傳承和弘揚。通過對曾祖父的追憶,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的根源,也更加珍惜當下幸福的生活。
延伸閲讀…
曾祖父_百度百科
曾祖父-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