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醫療途徑
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伴隨著燒心、反胃等症狀,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基於病因的不同,治療方式也有所區別。
藥物療法
1.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
PPI 透過抑制胃酸分泌,有效緩解胃部不適。常運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與胃酸過多相關的疾病。
藥物名稱 | 作用機轉 | 常見適應症 |
---|---|---|
蘭索拉唑 | 抑制酸泵 | 胃食道逆流症、胃潰瘍 |
奧美拉唑 | 抑制酸泵 | 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症 |
艾索美拉唑 | 抑制酸泵 | 胃食道逆流症、糜爛性食道炎 |
2. H2 受體阻斷劑


H2 受體阻斷劑與 PPI 同樣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其抑制作用較 PPI 弱,但安全性佳,常作為 PPI 的替代藥物。
藥物名稱 | 作用機轉 | 常見適應症 |
---|---|---|
西咪替丁 | 阻斷 H2 受體 | 胃食道逆流症、十二指腸潰瘍 |
雷尼替丁 | 阻斷 H2 受體 | 胃炎、胃食道逆流症 |
法莫替丁 | 阻斷 H2 受體 | 胃食道逆流症、消化性潰瘍 |
3. 抗組織胺藥物
抗組織胺藥物主要應用於治療過敏性疾病,但某些藥物也能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
藥物名稱 | 作用機轉 | 常見適應症 |
---|---|---|
西替利嗪 | 阻斷組胺受體 | 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症 |
洛拉他定 | 阻斷組胺受體 | 過敏性鼻炎、蕁麻疹 |
鹽酸非索非那定 | 阻斷組胺受體 | 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症 |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於藥物無法控制症狀、反覆發作或合併嚴重併發症的患者。
1. 胃底摺疊術
胃底摺疊術是一種將胃底部分摺疊並與食道吻合的手術,可用於治療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
2. 食道噴射成形術
食道噴射成形術是利用電燒或雷射在食道下端形成人工狹窄,防止胃內容物逆流。
3. 食道切除術
食道切除術是針對食道癌或嚴重食道逆流而施行的手術,將受損食道部分切除並進行重建。
4. 胃繞道術
胃繞道術將胃分成兩部分,並將較小的部分與小腸後半段連接,減緩食物到達十二指腸的速度,促進胃排空。此手術常運用於治療病態性肥胖,但也能緩解胃食道逆流症狀。
其他治療方式
除了藥物和手術治療外,還有以下其他方式可輔助改善胃食道逆流症:
- 生活方式調整: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煙酒、咖啡因,適度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 心理治療: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可能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心理諮商或行為療法也有助於改善。
- 物理治療:姿勢矯正、呼吸練習等物理治療方法可以加強腹肌和食道括約肌的功能,預防胃食道逆流。
平潰山德士用法詳解
定義與原理
平潰山德士是一種預防褥瘡的輔具,其原理是將身體壓力平均分散在受壓部位,以減少壓瘡形成的風險。
使用
平潰山德士的使用方法如下:
- 清潔患部: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潔受壓部位並保持乾燥。
- 塗抹保濕劑:在受壓部位塗抹保濕劑以軟化皮膚。
- 放置山德士:將平潰山德士放置在受壓部位,並確保大小合適、不會過緊。
- 固定:使用繃帶或膠帶固定山德士,以防止其滑動。
注意事項
在使用平潰山德士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定期觀察:定期檢查受壓部位是否有紅腫、破皮或其他異常。
- 定時更換:每 1-2 小時更換一次山德士,以避免因受壓過久而導致褥瘡。
- 保持皮膚乾燥:山德士使用後,應立即更換以保持皮膚乾燥。
- 選擇合適的尺寸:山德士尺寸應與受壓部位相符,太緊或太鬆都可能導致褥瘡。
類型
平潰山德士有不同的類型,根據材料和形狀分類,常見類型如下:
類型 | 材料 | 形狀 |
---|---|---|
泡棉山德士 | 泡棉 | 圓形或方形 |
凝膠山德士 | 凝膠 | 圓形或方形 |
羊皮山德士 | 羊皮 | 橢圓形或長方形 |
矽膠山德士 | 矽膠 | 各種形狀 |
優缺點
平潰山德士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優點和缺點:
- 預防褥瘡:平均分散壓力,減少褥瘡形成風險。
- 舒適性:材料柔軟,可減緩疼痛和不適。
- 易於使用:使用方法簡單,易於更換和固定。
缺點:
- 成本:平潰山德士的成本可能較高。
- 透氣性:某些材料可能透氣性差,導致皮膚潮濕。
- 衞生問題:山德士使用後需立即更換,否則容易滋生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