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朔:日月相隔零度,月球夾於地球與太陽間,陰影面朝地球,此時幾乎與太陽同步升降,故而不可見,即為朔,是農曆初一日。2、弦月:月球持續運轉,約於初七、初八,相距九十度,日落時,月球已至頭頂,半夜方墜落,被陽光照亮的半球恰恰在你視野中,此謂“上弦月”。]
從“望”到“望”,或是“朔”到“朔”,週而復始歷經的時程平均為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十九秒,稱之為“朔望月”。


二十二、二十三農曆,又可見半個月亮(東凸),喚作“下弦月”;時隔七日,再度回到“朔”。如此,月相周轉不息。
十六或十五農曆,月亮明亮面朝地球,正對著我們,圓圓的月亮映入眼簾,稱為“滿月”,又喚“望”。至此,月明漸次虧損,直到農曆初七、初八,只剩半個月亮(西凸),喚作“上弦月”。
娥眉月細彎如勾,於初三、初四分別現身,是新月過後的初顯。這個時刻,月球運行在地球與太陽之間,陰影半球朝向地球,我們看不到她,稱作“新月”,也稱為“朔”。
朔望月的週期為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十九秒,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而得,周而復始,循環不止。
初七月亮:神話、象徵與文化影響
初七月亮,亦稱「初七符」,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天體現象,在許多文化中具有重大的象徵和神話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初七月亮的文化影響,並探討其在神話、象徵和實踐中的角色。
神話與傳説
初七月亮在許多神話和傳説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國神話中,初七符被認為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一塊碎片,具有驅邪避災、祈福納祥的力量。而在日本神話中,初七月亮則與稻田之神宇迦之御魂相關,象徵著豐收和好運。
在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中,初七月亮也具有重要意義。北美原住民認為初七月亮象徵著重生和新開始,而非洲一些部落則將其視為神聖的時機,適合舉行儀式和慶祝活動。
象徵意義
初七月亮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在不同文化中代表著不同的概念:
文化 | 象徵意義 |
---|---|
中國 | 純潔、美麗、好運 |
日本 | 繁榮、收穫、好運 |
印度 | 愛情、生育、好運 |
西方 | 神秘、直覺、女性 |
文化影響
初七月亮在文化上對人類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出現在神話和傳説中,更在藝術、文學和習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藝術:初七月亮是許多藝術作品的主題,從繪畫到雕塑,從詩歌到音樂,藝術家們被其神秘之美和象徵力量所吸引。
文學:初七月亮在文學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象徵著愛情的渴望、失去的遺憾或希望的新生。如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和加西亞·洛爾迦的《血婚》。
習俗:許多文化都有與初七月亮相關的習俗,例如中國的搓湯圓、日本的賞月和印度的拉科沙舞。這些習俗旨在慶祝初七月亮並祈求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