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
古代中國的天文官僚機構
古人認為天象與帝王興衰相關,因此欽天監掌管觀測天文、編訂曆法和授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周朝設太史寮,隋唐稱太史局或司天台,宋朝設太史局(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元朝設太史院,並有回回司天監負責「觀象衍曆」。明朝初年設立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並於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欽天監,此後有歐洲傳教士加入。


名稱演變表
朝代 | 天文機構 |
---|---|
周朝 | 太史寮 |
東漢、北齊 | 太史署 |
隋朝 | 太史局(曹) |
唐朝 | 太史局(監)、司天台 |
宋朝 | 太史局(司天監)、翰林天文院 |
金朝 | 司天台 |
元朝 | 太史院、回回司天監 |
明朝 | 司天監、欽天監 |
清朝 | 欽天監 |
職責
欽天監的職責包括:
- 觀測天文:記錄天象變化,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
- 編訂曆法:基於天象觀測,編訂曆法,確定月朔、節氣、置閏等。
- 授時:根據曆法,校準時鐘、公告時間。
- 觀測異象:記錄天上的異常現象,如地震、火山爆發等。
歷史事件
1669年,欽天監發生康熙曆獄事件,因康熙帝要求修改欽天監頒布的曆法,導致徐光啟等欽天監官員蒙冤下獄。
裁撤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欽天監裁撤,其職責移交教育部中央觀象台等機構。
司天監:古代中國的天文和占星機構
司天監是古代中國負責天文觀察、曆法編制和占星術事務的機構。它擁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
- 司天監最初名為「司星」,由周王室設立。
- 主要職責是觀測天象,制定曆法,並預測吉凶禍福。
秦漢時期
- 秦朝統一中國後,改組司天監,擴大其職能。
- 增加佔風雨、地震等自然現象的觀測和預測。
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 三國時期,司天監改稱「太史令」。
- 南朝劉宋時期,設立「太史局」,負責天文觀測和占星術。
隋唐時期
- 隋朝恢復司天監的名稱,加強其地位。
- 唐朝設立「司天台」,由李淳風主持觀測工作。
- 李淳風編寫《麟德曆》,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曆法。
宋朝
- 宋朝司天監的地位達到頂峯。
- 設置「渾儀監」,專門負責天文儀器的研製和觀測。
- 編寫《宣明曆》,這是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曆法之一。
元朝到明朝
- 元朝廢除司天監,設立「回回天文院」,由波斯天文學家掌管。
- 明朝恢復司天監,並編寫《大統曆》。
清朝
- 清朝設立「欽天監」,是司天監的最後演變形式。
- 欽天監負責天文觀測、曆法編制和占星術事務。
- 1902年,欽天監被廢除。
司天監職能
司天監的主要職能包括:
- 天文觀測:觀測天象,記錄星宿運行、日食、月食等現象。
- 曆法編制:制定曆法,確定歲月、日子的長短和閏月的安排。
- 占星術:預測吉凶禍福,解讀天象對人事的影響。
儀器
司天監使用各種儀器進行天文觀測,包括:
儀器 | 用途 |
---|---|
渾儀 | 觀測天體位置和距離 |
圭表 | 觀測太陽高度和冬至、夏至 |
日晷 | 測量時間 |
官員
司天監由司天監、監丞和博士等官員掌管。
延伸閲讀…
欽天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天監
職位 | 職責 |
---|---|
司天監 | 負責司天監整體事務 |
監丞 | 協助司天監工作 |
博士 | 負責曆法編制和占星術 |
司天監在古代中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記錄和預測天文現象,為農業生產、軍事行動和重大決策提供基礎。同時,它的占星術功能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天人感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