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穴】十三鬼穴全攻略:讓你痛快不再來! 圖文詳解擺脱痠痛折磨

【鬼穴】十三鬼穴全攻略:讓你痛快不再來! 圖文詳解擺脱痠痛折磨

鬼穴十三針

概述

相傳鬼穴十三針取自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相傳此針法可治療由邪祟鬼怪引起的諸多病症,因此而得名。

鬼穴 Play

十三鬼穴

  1. 鬼宮:人中穴
  2. 鬼信:少商穴
  3. 鬼壘:隱白穴
  4. 鬼心:大陵穴
  5. 鬼路(1):申脈穴
  6. 鬼枕:風府穴
  7. 鬼牀:頰車穴
  8. 鬼市:承漿穴
  9. 鬼路(2):勞宮穴
  10. 鬼堂:上星穴
  11. 鬼藏:會陰穴
  12. 鬼臣:曲池穴
  13. 鬼封:海泉穴

針法原理

鬼穴

針刺十三鬼穴,以其特殊穴位組合,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可以起到清熱化痰、解痙鎮靜、開竅醒神的治療作用。

適應症

鬼穴十三針主要用於治療精神疾病,如:
– 癲癇、抽搐
– 口眼歪斜、癱瘓
– 妄想、幻覺
– 失眠、健忘
– 精神分裂症

禁忌症

  • 孕婦
  • 重症患者
  • 皮膚破損、感染者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仰卧或坐位
  2. 針刺前常規消毒
  3. 穴位定位:穴位詳細位置詳見各穴位條目
  4. 刺針深度:一般在0.5~1寸
  5. 留針時間:15~30分鐘
  6. 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 針刺應由專業醫師操作
  • 患者應保持心情平靜,避免緊張
  • 注重穴位衞生,預防感染
  • 針刺後,應避免劇烈活動或洗冷水澡

現代應用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鬼穴十三針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療效。臨牀觀察發現,幽穴十三針能夠改善患者的情緒、睡眠和認知功能。

注: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網絡,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請遵循醫囑。

鬼穴:中醫穴位中的靈魂交會所

鬼穴簡介

鬼穴,又稱「神闕穴」,是中醫穴位中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人體的腹部,臍部中央,正當任脈之上。在《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屬於氣海,循腹裹,上關元,至於巨闕,下關氣街,復還屬任脈。」這裡的「巨闕」即指鬼穴。

鬼穴的作用

鬼穴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作用 描述
温陽補腎 温煦陽氣,補益腎精
理氣導滯 調理氣機,疏通經絡
安神定志 寧心安神,定心凝志
補中益氣 補益中氣,強健體魄
通利三焦 調暢三焦氣機,利水通便

鬼穴的取穴方法

鬼穴位於臍部中央,取穴時應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平視前方,臍部自然放平,用手指或艾條按壓臍部中央凹陷處即可取到鬼穴。

鬼穴的臨牀應用

鬼穴在臨牀應用上十分廣泛,常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疾病 症狀
腹痛 腹部疼痛,脹滿
腹瀉 大便溏薄,次數頻繁
便秘 大便乾結,排便困難
月經不調 月經提前、延後,經量異常
痛經 月經期間腹痛難忍
不孕 無法自然受孕
失眠 難以入睡,睡眠淺
精神衰弱 疲倦乏力,健忘

鬼穴的注意事項

雖然鬼穴具有多重功效,但使用時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不宜使用鬼穴,以免刺激子宮引起流產。
  • 有腹腔疾患、腹膜炎等疾病者不宜使用鬼穴。
  • 艾灸鬼穴時,温度宜適中,以免灼傷皮膚。
  • 按壓鬼穴時,手法宜輕柔,不可用蠻力。

鬼穴的配穴

鬼穴常與下列穴位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延伸閲讀…

圖文詳解“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的臨牀應用–高宗桂

  • 足三里:補氣健脾,理氣止痛。
  • 關元:補腎益氣,温陽固攝。
  • 太衝:疏肝理氣,清熱安神。
  • 三陰交:補腎益精,調和陰陽。

結語

鬼穴是中醫穴位中的重要穴位,具有温陽補腎、理氣導滯、安神定志等多種功效。在臨牀應用上廣泛,可用於治療腹痛、腹瀉、便秘、月經不調、失眠等多種疾病。使用時需注意相關注意事項和配穴,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