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動議:議員內閣制下的機關運用與後續效應
議院內閣制下,議會肩負監督內閣的重任,其中不信任動議便是其具體展現。這項動議由議會發起,明確表達對內閣的不信任。不信任動議通常屬於下議院的獨有權限,一旦獲得通過,內閣就必須總辭或解散下議院。
不信任動議的程序


不信任動議的提出有一定程序:
- 議會議員提出動議
- 議會辯論和表決
- 通過後,內閣必須總辭或解散下議院
不信任動議的後效
不信任動議通過後,會對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 總辭:內閣集體辭職,由國家元首重新任命新任內閣。
- 解散下議院:下議院將被強制解散,重新舉行選舉。新任議會產生後,將再次審議不信任動議。
- 選舉:不信任動議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議員選舉,影響政府組成和政局穩定。
不信任動議運用的範例
在世界各國的議會制度中,不信任動議被廣泛運用:
國家 | 年份 | 結果 |
---|---|---|
日本 | 2012 | 總辭 |
英國 | 2019 | 大選 |
加拿大 | 2021 | 總辭 |
澳洲 | 2022 | 總辭 |
德國 | 2023 | 解散下議院 |
結論
不信任動議是議員內閣制下,議會對內閣監督的關鍵機制。通過這一動議,議會能夠表達對政府的不滿,甚至促使內閣更迭或重新選舉。不信任動議的運用充分彰顯了議會在制衡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認識甌脱:古代中國的度量衡單位
自古以來,「甌脱」一直是中國度量衡體系中重要的容量單位。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用途,本文將深入探討甌脱的定義、演變和實際應用。
定義
甌脱,又稱「升」,是一種傳統中國容量單位,用於測量液體和顆粒物質的體積。其定義根據朝代和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介於1000至2000立方公分之間。
朝代 | 甌脱定義 |
---|---|
商朝 | 1000立方公分 |
周朝 | 1200立方公分 |
漢朝 | 1962立方公分 |
唐朝 | 1630立方公分 |
宋朝 | 1510立方公分 |
演變
甌脱的定義和用途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在商周時期,它主要用於測量液體,如水和酒。漢朝後,它開始用於測量顆粒物質,如穀物和豆類。唐宋時期,甌脱作為糧食的標準計量單位,其定義也趨於穩定。
實用
甌脱在古代中國具有廣泛的用途,包括:
- 測量液體:用於計算水井深度、水流量和酒壺容量。
- 測量顆粒物質:用於計算穀物收成、糧食分配和税收徵收。
- 製作容器:作為製作陶器、銅器和瓷器的容量標準。
- 醫療劑量:用於測量中藥成分的用量。
與其他單位的換算
甌脱與其他中國度量衡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換算關係:
單位 | 換算 |
---|---|
銖 | 1 銖 = 1/2400 甌脱 |
兩 | 1 兩 = 4 銖 |
斤 | 1 斤 = 24 兩 |
石 | 1 石 = 120 斤 |
影響
甌脱對中國古代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標準化的容量單位促進了商業和市場的發展,確保了交易的公平性。此外,甌脱在科學、技術和醫療等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結論
甌脱,作為中國古代度量衡體系中的核心容量單位,見證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和實際應用。其標準化的定義、廣泛的用途以及與其他單位的換算,有力地支撐了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和科學發展。時至今日,甌脱仍以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而受到重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延伸閲讀…
甌脱
甌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