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脹:常見原因、風險與注意事項
牙齦腫脹是一種常見的口腔問題。多種原因可能導致牙齦腫脹,包括:


- 口腔清潔不良
- 飲食刺激性食物(如酒精、辛辣食物)
- 睡眠不足
- 智齒引起的牙冠周圍炎
牙齦腫脹與疾病的關聯
此外,牙齦腫脹也與某些疾病有關:
- 糖尿病: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導致牙齦腫脹和牙周發炎。
- 口腔癌:口腔癌初期會出現白斑或紅斑,通常發生在口腔黏膜。牙齦腫脹通常出現在後期。
- 懷孕或經期:荷爾蒙變化可能會導致牙齦腫脹。
- 藥物副作用:抗癲癇藥物和類固醇藥物等藥物可能會導致牙齦腫脹。
牙齦腫脹的風險
牙齦腫脹超過 3 天,可能表明存在更嚴重的問題。若未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出現:
- 蜂窩性組織炎
- 牙周病惡化
- 疾病惡化
疫情期間於牙科就診注意事項
儘管有疫情,民眾仍應及時就醫治療牙齦腫脹。牙科診所已採取加強防疫措施:
- 客流量管制
- 分艙分流看診
- 高規格消毒
- 要求患者在看診時佩戴牙科專用漱口水
就醫時機
如果您出現牙齦腫脹,請在 3 天內就醫。如果您出現出血、化膿等情況,請立即就醫。
牙痛腫起來: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牙痛是令人感到極度不適的口腔問題,若伴隨腫脹情況,更會讓人備感煎熬。以下將探討牙痛腫起來的成因、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成因
牙痛腫起來主要原因包含:
成因 | 説明 |
---|---|
蛀牙 | 細菌侵蝕牙齒琺瑯質,導致牙神經發炎 |
牙髓發炎 | 牙髓(即牙神經)受到感染或刺激 |
牙周病 | 細菌感染牙齦組織,導致牙齦發炎、腫脹 |
阻生齒 | 牙齒無法正常萌出,卡在牙齦內 |
外力撞擊 | 牙齒因意外撞擊而受傷或脱落 |
症狀
除了牙痛外,腫起來的症狀還包含:
- 臉部或牙齦腫脹
- 疼痛加劇
- 牙齒搖動或鬆動
- 臉部發紅或發熱
- 發燒或淋巴結腫大
治療方法
牙痛腫起來的治療方法視成因而定,常見的治療方式有:
- 蛀牙:補牙或根管治療
- 牙髓發炎:根管治療或拔牙
- 牙周病:洗牙、根面刨平術或牙齦手術
- 阻生齒:拔牙或矯正治療
- 外力撞擊:牙齒復形或拔牙
預防方法
預防牙痛腫起來的最佳方式是維持良好的口腔衞生,包括定期刷牙、使用牙線、戒煙和限制含糖飲料的攝取。此外,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和清潔,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療口腔問題,避免腫脹等嚴重後果。
注意事項
如果牙痛腫起來,應盡早就醫,以免情況惡化。在就醫前,可以採取以下應急措施:
- 用温鹽水漱口,緩解疼痛和腫脹
- 服用止痛藥,減輕疼痛
- 冰敷臉頰,減少腫脹
- 避免咀嚼硬物或熱飲
結論
牙痛腫起來是一個嚴重的口腔問題,不僅會造成極度不適,也可能影響整體健康。及早治療和預防是關鍵,以維護口腔健康和免於腫脹等後遺症。
延伸閲讀…
牙齦痛,臉腫到脖子!7種症狀小心嚴重要緊急插管
牙疼臉腫要幾天才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