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範圍】台北城的圈圈叉叉:8個城門的起源與小南門的奧秘

【台北城範圍】台北城的圈圈叉叉:8個城門的起源與小南門的奧秘

台北城風雲:從傳統明珠到現代都會

12.台北城內的規劃與影響

隨著日本勢力的介入,台北城於1895年開始走向現代化道路。1897年,日本政府繪製了《台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精準刻畫了台北城廓和街道,成為其現代測繪的開端。

台北城的現代轉型始於1901年。為配合鐵路建設,日本政府拆除了部分城垣。這標誌著台北城由防禦堡壘蜕變為開放城市,拉開了其現代化的序幕。

仿效日本在東京的作法,日本政府著手規劃台北城的官廳集中區。這一舉措對今日台北城的面貌影響深遠。

台北城範圍 Play

11.西門印象與城門變遷

1935年,台灣總督府將台北城的四座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護。西門因民意反彈,得以倖存。2014年,為紀念西門,台北市政府設置了城門造型藝術品「西門印象」。

台北城其他四座城門雖被拆除,但城門名稱仍被保留。其中大南門(麗正門)是台北城最大的城門,而小南門(重熙門)則是通往枋橋的門户。東門(景福門)為防禦型城門,與北門類似。

10.城牆拆除與新舊交融

台北城範圍

台北城原有五座城門,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和西門「寶成門」。這些城門最初僅有拱形門洞,後來才在地方仕紳捐資協助下建成城樓。

西門為艋舺三邑人所建造,最為華麗。然而,西門在日治時期被拆除。1900年,日本政府開始拆除台北城牆,但西門的拆除引起民怨。這迫使日本政府終止了拆除計畫,導致西門成為唯一被拆毀的城門。

9.台北城的風水與募款

台北城的興建凝聚了泉州三邑人、安溪人和同安人的力量。建城址點坐落在艋舺和同安人經營的大稻埕之間,既方便兩地聯繫,也便於籌集建城款項。

台北城位居大屯山和七星山之間,符合「後有祖山」的風水學説。建城費用達30萬兩白銀,主要來自艋舺、士林、潘成清、大龍峒、大稻埕、葉逢春、李清琳、陳鴻儀、潘慶清、王天賜、林夢巖、陳受益等士紳捐助。

8.台北城的城門與構造

承恩門為台北城的北門,別稱「承恩門」。其位於延平南路末端,為碉堡型城門,外建城樓。承恩門接引通往士林、北投和淡水的道路,肩負承接皇恩的象徵。

西門稱「寶成門」,是艋舺三邑人所建,華麗無比。其所在地為今西門圓環處,象徵「寶物成就」。其雖被拆除,但「寶成門舊址」石碑仍存於此。

台北城南側建有大南門(麗正門)和小南門(重熙門)。大南門為台北城的正門,通往景尾(台北景美),為最雄偉的城門。小南門則朝向枋橋(台北板橋),採用廊檐式風格。

7.西門拆除與反彈

由於拆除西門引發民怨,台北市政府不得不暫緩拆除計畫。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將未拆除的四座城門改造為仿中國北方樣式的建築,與城牆原貌相去甚遠。

6.清廷的立場與台北城的防禦功能

台灣納入清廷版圖後,清廷採限海禁措施,造成台灣島上男女比例失衡。艋舺地區在1853年發生分類械鬥,原居民遷移到台北盆地的另一側:大稻埕。

艋舺和大稻埕的發展逐漸成形,但仍屬於淡水廳管轄。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清廷才意識到台灣在軍事上的重要性。1875年,台北設府,台北城開始正式籌劃。

然而,即使台北城的防禦工事相當堅固,但在乙未戰爭中卻未發揮其應有的功用。台北城輕易地被日軍攻破,原因是台北府官員紛紛逃離,而台灣民主國又毫無抵抗能力。

5.日軍侵台與台北城

1895年6月,日本侵台軍隊抵達台北城北門,台北城內動亂不堪。日軍在辜顯榮的引導下,輕易地攻佔了台北城。

日軍佔領台北城後,開始著手改變台北城的樣貌。他們在1897年拆除了部分城牆,並於1899年公告了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拆除更多城牆和清代建築物。

4.台北城與日本都市規劃

台北城建成後未能歷經戰火考驗,卻在1895年的乙未戰爭中不戰而降。台北城原設計為防範日軍侵台,卻在日軍入侵時形同虛設。

日本政府接收台灣後,著手進行台北城的現代化改造。他們拆除了大部分城牆,興建仿西洋式建築。三線路所在的區域更成為台北市民約會散步的好去處。

3.台北城築城過程

1878年,台灣省重劃行政區後,台北府正式移址台北辦公。當時的台北知府陳星聚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擬定台北城的建城方向,並決定在竹林上築城以穩固地基。

1882年,台北城正式動工。工序由台灣兵備道劉璈主導。劉璈基於風水觀,改變了台北城的方位,使之正對七星山。這導致了台北城牆和街道方向的不一致。

2.台北城的建立與沿革

清廷治理台灣初期對該島並不太重視。直到牡丹社事件爆發,清廷才意識到台灣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於是,清廷頒布「台北擬建一府三縣」官印,奠定了台北設府的基礎。

1879年,台北建府。台灣島重劃行政界線,台北府署和台北城開始籌建。其後幾任知府,包括陳星聚、岑毓英和劉璈,都為台北城的興建做出了貢獻1.中正區內的台北城內

台北城內位居台北市中正區西北部,由建國裏、光復裏和黎明裏組成,稱「城內次分區」。清治時期,台北城內不屬任何堡裏;日治前期,屬大加蚋堡的台北城內街莊,方位北臨大稻埕,東連三板橋莊,東南及南邊毗鄰龍匣口莊,西側壤接艋舺。

在乙未戰爭爆發後,日本接收台灣,著手現代化建設。1897年繪製的《台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以精準測繪記錄了台北城的樣貌,成為其現代測繪的濫觴。1901年,部分城牆遭拆除以利鐵路建設,標誌著台北城從防禦堡壘轉變為開放城市的契機。

在日本本土,明治維新後,東京的官廳集中區計畫於1875年展開,其目的在展現新政府的現代化決心。這種規劃模式借鑒了歐洲的做法,也影響了日本在台灣實施的城市建設。

台北城範圍

台北城的範圍隨著歷史時期不同而有所變遷,以下分述各時期台北城範圍的變遷:

延伸閲讀…

台北府城門8個小知識:這些城門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小南門?

繞著台北舊城走一圈,穿梭懷舊與現代間的私房遊程

清代台北城範圍

清代台北城範圍始建於公元1879年,由沈葆楨規劃興建,是台灣第一座有城牆的城市。城牆周長約 2.8 公里,範圍涵蓋今日的台北市大稻埕、中山、萬華、中正區等地。

日治時期台北城範圍

日治時期,台北城範圍擴大,在原清代城牆外圍興建新的城牆和護城河。新的城牆於 1903 年完工,周長約 9.6 公里,範圍涵蓋今日的台北市中山、萬華、大同、士林、北投區等地。

戰後時期台北城範圍

二次大戰後,台北城牆逐漸拆除,僅剩少數城門和城牆遺跡 сохранилось。台北城的範圍也隨著城市發展而擴大,不再受限於原有的城牆範圍。

台北城牆現況與分佈

城門名稱 位置
北門 台北市中山區
西門 台北市萬華區
南門 台北市中正區
小南門 台北市中正區
東門 台北市大安區

表格格式

城門名稱 位置
北門 台北市中山區
西門 台北市萬華區
南門 台北市中正區
小南門 台北市中正區
東門 台北市大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