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中醫將人體內部構造統稱為臟腑。其中,「臟」泛指肝、心、脾、肺、腎,加上心包,共六臟,負責儲藏精氣並進行生化反應。而「腑」則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傳化和儲存水穀精氣。
中醫理論認為,陰陽五行與臟象相互呼應。肝、心、脾、肺、腎屬陰,而腑屬陽,形成表裏對應的關係。此外,除了五臟六腑外,還有腦、髓、骨、脈等器官,稱為「奇恆之府」,其功能介於臟腑之間。


在生理功能上,五臟六腑相互依存,共同維持人體生命平衡。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腑,腑虛可補臟。五行元素與臟腑息息相關,對應於肝、心、脾、肺、腎,分別是木、火、土、金、水。根據五行生剋理論,飲食可以保養臟腑健康。
五色食物與五臟六腑五行相配,青色益肝,紅色益心,黃色益脾,白色益肺和大腸,黑色益腎。適當搭配五色飲食,有助調和臟腑,滋養身體。
例如,菠菜、綠豆、奇異果等青色食物,具有舒肝排毒作用;胡蘿蔔、番茄、紅豆等紅色食物,有助氣血循環和抗氧化;黃豆、南瓜、地瓜等黃色食物,促進消化吸收;山藥、蓮藕、梨子等白色食物,益氣補肺;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滋補腎氣。
總之,中醫臟腑學説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陰陽五行、表裏對應等理論,探討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關係。而五行飲食養生的理念,亦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藏五行
中醫理論中的「五藏五行」學説是中醫的基本理論之一,將人體的臟腑器官與五行元素相互對應,透過五行的生剋制化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和治療原則。
五藏與五行
五藏 | 五行 | 屬性 |
---|---|---|
肝 | 木 | 生髮 |
心 | 火 | 生長 |
脾 | 土 | 滋生 |
肺 | 金 | 收斂 |
腎 | 水 | 藏精 |
相生相剋
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為: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藏與生理功能
根據五藏五行學説,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五藏 | 生理功能 |
---|---|
肝 | 調節氣血、藏血 |
心 | 主宰神志、推動氣血 |
脾 | 運化飲食、生血統血 |
肺 | 主宰呼吸、司導津液 |
腎 | 藏精、主生長發育 |
五藏與病理
五藏五行學説認為,人體的疾病是由五行的失衡所造成的。當某一行的能量過盛或過衰時,就會導致相應的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疾病。
五行 | 過盛症狀 | 過衰症狀 |
---|---|---|
木 | 肝火旺盛、血壓升高 | 肝氣不足、血虛 |
火 | 心火過旺、口乾舌燥 | 心陽不足、面色蒼白 |
土 | 脾胃不和、腹脹 | 脾胃虛弱、營養不良 |
金 | 肺氣鬱結、咳嗽氣喘 | 肺虛不足、免疫力差 |
水 | 腎虛津虧、骨質疏鬆 | 腎氣旺盛、浮腫 |
治療原則
根據五藏五行學説的治療原則,疾病的治療方式應遵循以下原則:
- 扶正祛邪:補益虛弱的五行能量,祛除過盛的五行能量。
- 調和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失衡。
- 通經活絡:疏通經絡氣血,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通過以上的內容介紹,希望能對您瞭解五藏五行學説有所幫助。
延伸閲讀…
藥補不如食補!吃這『五色』食物養五臟
五行如何對應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