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關隴集團,或稱關隴世族、門閥、貴族、胡漢集團、武川集團 | 是一個自北周,隋,至唐朝的軍事貴族集團 | 起源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的門閥士族 | 涵蓋陝西、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古陰山地區 |
2 | 他們以武川人為濫觴,漢胡混血,文武合流 | 佔據了當時的統治階層 | 史家趙翼曾在《廿二史箚記》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 陳寅恪形容關隴集團:「取蠻血注入中原文化,新機重啟,別創空前之世局。」 |
3 | 北魏太武帝時,為防禦柔然,在長城沿線設置了六鎮 | 最重要的有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沃野鎮、懷荒鎮 | 六鎮之民多為鮮卑貴族和漢人豪強 | 當時六鎮地位崇高,被譽為「國之肺腑」 |
4 | 但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六鎮的戰略地位下降 | 六鎮之民逐漸與洛陽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 | 經濟上亦處於弱勢 | 隨著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深入,六鎮民被轉為府户,特權被取消,社會地位大幅下降 |
5 | 宣武帝時,六鎮飢荒,引爆六鎮之亂 | 從這場亂事中崛起的有鮮卑化漢人高歡和敕勒人賀拔嶽 | 高歡控制北魏大權,賀拔嶽則控關中、隴西地區 | |
6 | 後來,賀拔嶽遇刺身亡,武川鎮出身的宇文泰繼任 | 高歡和宇文泰擁立各自的皇帝,使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 西魏政權主要割據關隴地區 | |
7 | 宇文泰推動胡化政策,集結西魏的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為一個胡漢同盟 | 創立府兵制和實行關中本位政策 | ||
8 | 關隴集團的基礎包括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和關中士族 | 八柱國家族以宇文家族為首,建立了北周 | ||
9 | 北周武帝統一了華北後,病逝 | 其子北周宣帝禪位給七歲幼子,由外戚楊堅掌政 | 楊堅篡奪政權,建立隋朝 | |
10 | 楊堅之父楊忠為武川人,兄楊勇則娶了宇文泰之女 | 隋取北周而代之,是關隴集團內部的一次權力轉移 | ||
11 | 隋末,李淵之祖李虎和父李昞均為西魏八柱國 | 李淵之母亦為宇文信之女 | 李淵與楊隋皇室同為關隴集團,彼此有親屬關係 | |
12 | 李淵輕易攻陷大興,統一北方,是因為爭取了其他關隴集團成員的支持 | 陳寅恪評價道:「李唐皇室是唐代三百年統治的核心。」 | ||
13 | 隋代實行科舉制,但寒門與庶族難有地位 | 唐初,有四大門閥:山東士族、江左士族、關中士族、代北士族 | 以山東七姓十家為最顯貴 | |
14 | 李唐皇室為了鞏固地位,改組世族排名,貶抑舊門閥勢力 | 唐太宗死後,長孫無忌專權排斥政敵 | 武則天以美色討好高宗,利用「廢王立武」事件使長孫無忌倒台 | |
15 | 武則天瓦解關隴集團,重用進士文詞,才打破了關隴集團對權位的壟斷 | 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推翻武周政權,李唐皇室復位 |
關隴貴族:隋唐政壇的中堅力量
關隴貴族,是隋唐時期中國政壇的主導力量,對於帝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起源與發展
關隴貴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其核心成員來自於關中和隴西地區的豪強世家。這些世家在當地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厚的財富,並與軍閥和地方官員有著密切的聯繫。
隋朝建立後,關隴貴族成為開國功臣的重要來源。在隋文帝的重用下,他們獲得了高官厚祿,對軍政大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唐朝建立後,關隴貴族繼續擔任重要職務,成為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基石。
特點與影響
關隴貴族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特點 | 描述 |
---|---|
地緣性 | 主要來自於關中和隴西地區 |
軍事化 | 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
世家化 | 世代相傳,形成穩定的貴族集團 |
關隴貴族對隋唐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軍事保障:關隴貴族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成為隋唐政權的重要軍事支柱。
- 政治優勢:關隴貴族長期把持朝政要職,對國家政策和決策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 經濟基礎:關隴貴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是帝國經濟的支柱。
衰落原因
唐中宗時期,隨著武則天掌權,關隴貴族開始逐漸衰落。武則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壓關隴貴族勢力,包括:
- 分封異姓王:封異姓武將為王,削弱關隴貴族的軍事實力。
- 提拔庶族:重用出身寒微的官員,壓制關隴貴族在朝中的優勢地位。
- 限制土地兼併:禁止土地兼併,遏制關隴貴族的經濟基礎。
經過武則天的一番打壓,關隴貴族的勢力大幅減弱。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控制力進一步下降,藩鎮割據,關隴貴族最終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