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流轉,古韻綿長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以「時辰」計算晝夜,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段,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小時。這些時辰各有其獨特的意義和詩意的命名。


亥時(21:00-22:59):人定
夜幕低垂,萬物歇息,眾人安眠,故稱人定。
戌時(19:00-20:59):黃昏
夕陽西下,天色昏黃,天地朦朧,謂之黃昏。
酉時(17:00-18:59):日入
太陽西沉,沒入地平線,稱為日入。
申時(15:00-16:59):哺時
午後茶餘,餵養牲畜食草,名為哺時。
未時(13:00-14:59):日昳
太陽西斜,偏離正中,稱為日昳。
午時(11:00-12:59):日中
太陽高懸,正當午時,此為日中。
巳時(9:00-10:59):隅中
臨近中午,陽光普照大地,謂之隅中。
辰時(7:00-8:59):食時
古人朝食之時,故名食時。
卯時(5:00-6:59):日出
旭日東昇,光明乍現,稱為日出。
寅時(3:00-4:59):平旦
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黎明將至,是為平旦。
醜時(1:00-2:59):雞鳴
黎明破曉,雄雞報曉,喚醒天地,名為雞鳴。
子時(23:00-0:59):夜半
夜深人靜,千家萬户入眠,此為夜半。
時辰表時間:古代中國計時的智慧
時辰表時間,又稱作時辰對照表,是一種古代中國用來計時的工具。時辰表將一天劃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等於現代的兩小時,下表列出了時辰對照表:
時辰 | 時間(現代) |
---|---|
子 | 23:00 – 01:00 |
醜 | 01:00 – 03:00 |
寅 | 03:00 – 05:00 |
卯 | 05:00 – 07:00 |
辰 | 07:00 – 09:00 |
巳 | 09:00 – 11:00 |
午 | 11:00 – 13:00 |
未 | 13:00 – 15:00 |
申 | 15:00 – 17:00 |
酉 | 17:00 – 19:00 |
戌 | 19:00 – 21:00 |
亥 | 21:00 – 23:00 |
時辰表時間在古代中國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規範作息到占卜吉凶。例如:
- 作息規範:人們根據時辰表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如:「夜讀在亥時(21:00 – 23:00)」。
- 農業活動:農業活動的時機與時辰密切相關,如:「春耕在寅時(03:00 – 05:00)」。
- 醫藥養生:不同的時辰適合進行不同的養生活動,如:「下午酉時(17:00 – 19:00)適合散步」。
- 占卜吉凶:時辰表被用於預測吉凶,如:「某事在申時(15:00 – 17:00)執行為吉」。
值得注意的是,時辰表時間是根據地球自轉而定的,並非絕對精確。此外,時辰表時間與現代時鐘時間存在誤差。例如,現代的00:00與時辰表中的子時(23:00 – 01:00)有一小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