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談判】國共兩黨秘辛曝光!歷史迷不可錯過的解密文件

【國共談判】國共兩黨秘辛曝光!歷史迷不可錯過的解密文件
時間 事件 地點 參與者 內容 結果
1937年7月20日 中共中央電示 上海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決議採取蔣介石不讓步,不再談判的方針 周恩來、林伯渠暫留上海,等待談判重開
7月18日 周恩來擬 廬山 宋美齡 12條意見,包括公開發表共產黨宣言和準許《解放》週刊全國發行 蔣介石未回應
7月17日 蔣介石 廬山 周恩來 提出紅軍改編後由行營直接指揮各師,並只設政治機關負責聯絡 周恩來表示難以接受
7月16日 周恩來 廬山 蔣介石 寫信,表示華北戰事緊急,應迅速解決具體實施改制的問題,但蔣介石意見出入甚大,恐礙後續進程 なし
7月15日 周恩來 廬山 蔣介石 提交中共中央擬定的國共合作宣言 蔣介石要求部分內容修改,未公開發表宣言
7月13日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廬山 蔣介石、邵力子、張沖 會談,周恩來轉達中共新提案,但蔣介石堅持紅軍僅直隸行營,不支持設立總指揮部 多項意見分歧
7月8日 中共中央 全國 なし 發布《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抵抗日本侵略 なし
7月7日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上海 なし 抵達上海,當天發生盧溝橋事變 なし
7月初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起草國共《兩黨關係調整方案》和《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的草案》 なし
6月29日 南京方面 延安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電告紅軍改編只能設政訓處 なし
6月26日 顧祝同 延安 周恩來 轉達蔣介石意見,要中共體念處境,不要計較「區區小枝節」 なし
6月22日 周恩來 延安 蔣介石、宋美齡、顧祝同、張沖 重申中共中央意見,可讓步改用政治機關指揮,但朱德應為主任 なし
6月18日 周恩來 延安 顧祝同、張沖 回覆顧祝同電報,表示朱德離不離軍隊影響極大,請轉達蔣介石 なし
6月17日 蔣介石 廬山 なし 決定開廬山談話會,不邀請中共參加 なし
6月8-15日 周恩來、蔣介石 廬山 なし 會談多次,但蔣介石提出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並要求修改條件,周恩來難以接受 なし
6月初 蔣介石 なし なし 設想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限定中共活動並主張取消中共名稱 なし
5月下旬 周恩來 上海、南京 なし 與各方人士談爭取中共公開合法地位 なし
5月29日 蔣介石 なし なし 日記記載取消中國共產黨名稱之設想 なし
5月31日 蔣介石 廬山 なし 設想「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要中國共產黨誓行三民主義 なし
4月25日 周恩來 延安、西安 なし 乘坐軍車赴西安準備二次南下談判,遭遇土匪攻擊,突圍折回延安 なし
4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 延安 吳亮平 討論制定民族統一戰線綱領、修改國民大會組織法和選舉法等問題 なし
4月初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攜與蔣介石聯繫用的密電碼回西安 なし
3月30日 周恩來 西安、延安 なし 接濟紅軍給養等問題 なし
3月26日 蔣介石 杭州 張沖 同意與周恩來在杭州會談 なし
3月13日 周恩來 西安 張沖 提出將「三八協議」直送蔣介石,並要求與蔣介石會談 なし
3月8日 周恩來、葉劍英、顧祝同、張沖、賀衷寒 西安 なし 形式一個總結性條文:「三八協議」 賀衷寒對協議進行修改
3月3日 張聞天、毛澤東 延安 周恩來 同意紅軍改編意見 なし
2月26日 張沖 西安 周恩來 轉述蔣介石意見,包括取消紅軍、蘇維埃政府、停止赤化宣傳、停止階級鬥爭等 周恩來表示遺憾
2月21日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南京 なし 通過《關於根絕赤禍之決議案》 なし
2月15日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南京 なし 開幕 なし
2月11-12日 周恩來 西安 顧祝同 提出取消武力推翻國民政府方針、更名紅軍、實施普選制、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等 與顧祝同取得一定成果
2月10日 中共中央 なし なし 發表《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取消內戰、保障言論自由、召集各界代表會議等五項要求、四點保證 なし
2月9日 周恩來、顧祝同 西安 なし 舉行首場會談 なし
2月8日 顧祝同 西安 なし 率軍進駐西安 なし
1月6日 南京國民政府 なし なし 明令裁撤西安剿匪總司令部 なし
1月5、6日 毛澤東 西安 周恩來 電報表示,此時無人能證明周恩來赴南京後,不為張學良第二 なし
1月1日 中共中央軍委 なし なし 命令紅軍停止針對國民黨軍隊的一切軍事行動 なし
12月27日 中共中央 なし なし 向黨內發出《中央關於蔣中正釋放後的指示》,提出通過督促和逼迫蔣中正實現承諾,擴大鞏固紅軍,鞏固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等團結 なし
1936年12月27日 毛澤東 西安 周恩來 表示願在南京同周恩來直接商談國共兩黨合作事宜 なし
1936年12月27日 中共中央 なし なし 指出為達成抗日的目的,須督促和逼迫蔣中正實現許諾的條件,並提出進一步鞏固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紅軍團結的措施 なし
1937年1月1日 中共中央軍委 なし なし 命令紅軍停止針對國民黨軍隊的一切軍事行動 なし
1937年1月6日 南京國民政府 なし なし 明令裁撤西安剿匪總司令部 なし
1937年1月5、6日 毛澤東 西安 周恩來 電報表示,此時無人能證明周恩來赴南京後,不為張學良第二 なし
1937年2月8日 顧祝同 西安 なし 率軍進駐西安 なし
1937年2月9日 周恩來、顧祝同 西安 なし 舉行首場會談 なし
1937年2月10日 中共中央 なし なし 發表《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取消內戰、保障言論自由、召集各界代表會議等五項要求、四點保證 なし
1937年2月11-12日 周恩來 西安 顧祝同 提出取消武力推翻國民政府方針、更名紅軍、實施普選制、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等 與顧祝同取得一定成果
1937年2月15日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南京 なし 開幕 なし
1937年2月21日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南京 なし 通過《關於根絕赤禍之決議案》 なし
1937年2月26日 張沖 西安 周恩來 轉述蔣中正意見,包括取消紅軍、蘇維埃政府、停止赤化宣傳、停止階級鬥爭等 周恩來表示遺憾
1937年3月3日 張聞天、毛澤東 延安 周恩來 同意紅軍改編意見 なし
1937年3月8日 周恩來、葉劍英、顧祝同、張沖、賀衷寒 西安 なし 形成一個總結性條文,即「三八協議」 賀衷寒對協議進行修改
1937年3月13日 周恩來 西安 張沖 提出將「三八協議」直送蔣介石,並要求與蔣中正面談 なし
1937年3月30日 周恩來 西安、延安 なし 接濟紅軍給養等問題 なし
1937年3月下旬 周恩來 杭州 なし 同蔣介石會談 なし
1937年4月4日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回報杭州談判協議 なし
1937年4月25日 周恩來 延安、西安 なし 乘坐軍車赴西安準備二次南下談判,遭遇土匪攻擊,突圍折回延安 なし
1937年4月初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攜與蔣介石聯繫用的密電碼回西安 なし
1937年4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 延安 吳亮平 討論制定民族統一戰線綱領、修改國民大會組織法和選舉法等問題 なし
1937年5月29日 蔣介石 なし なし 日記記載取消中國共產黨名稱之設想 なし
1937年5月31日 蔣介石 廬山 なし 設想「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要中國共產黨誓行三民主義 なし
1937年6月初 蔣介石 なし なし 設想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限定中共活動並主張取消中共名稱 なし
1937年6月4日 周恩來 廬山 なし 與蔣介石會談多次,提出民族統一綱領及中共會談書面提綱 なし
1937年6月8-15日 周恩來、蔣介石 廬山 なし 會談多次,蔣介石提出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並要求修改條件,周恩來難以接受 なし
1937年6月22日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重申中共中央意見,可讓步改用政治機關指揮,但朱德應為主任 なし
1937年6月26日 顧祝同 延安 周恩來 轉達蔣介石意見,要中共體念處境,不要計較「區區小枝節」 なし
1937年7月8日 中共中央 全國 なし 發布《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抵抗日本侵略 なし
1937年7月7日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上海 なし 抵達上海,當天發生盧溝橋事變 なし
1937年7月初 周恩來 延安 なし 起草國共《兩黨關係調整方案》和《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的草案》 なし
1937年7月15日 周恩來 廬山 蔣介石 提交中共中央擬定的國共合作宣言 蔣介石要求部分內容修改,未公開發表宣言
1937年7月13日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廬山 蔣介石、邵力子、張沖 會談,周恩來轉達中共新提案,但蔣介石堅持紅軍僅直隸行營,不支持設立總指揮部 多項意見分歧
1937年7月16日 周恩來 廬山 蔣介石 寫信,表示華北戰事緊急,應迅速解決具體實施改制的問題,但蔣介石意見出入甚大,恐礙後續進程 なし
1937年7月18日 周恩來 廬山 宋美齡 擬 12 條意見,包括公開發表共產黨宣言和準許《解放》週刊全國發行 蔣介石未回應
1937年7月17日 蔣介石 廬山 周恩來 提出紅軍改編後由行營直接指揮各師,並只設政治機關負責聯絡 周恩來表示難以接受
1937年7月20日 張聞天、毛澤東 上海 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 電示:「日軍進攻之勢已成,抗戰有實現之可能。」「我們決採取蔣不讓步,不再與談之方針」 Zhou

國共談判:波瀾起伏的兩岸協商史

國共談判是近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影響深遠。本文將探討歷次國共談判的背景、經過及影響。

國共談判 Play


國共談判

談判時期 背景 經過 影響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2-1927) 五四運動後,民族主義高漲 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北伐 建立統一戰線,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南京談判(1949) 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敗退 毛澤東與蔣介石會談,商討和平解決方案 談判破裂,共產黨進軍解放全中國
萬隆會議(1955) 亞非國家爭取獨立運動興起 中國與美國公開對峙 亞非國家發出和平呼籲
日內瓦會議(1954) 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和平談判 中國參與討論台灣問題 確定台灣海峽軍事衝突停火
Warsaw會談(1955-1970) 中美冷戰加劇,台灣問題懸而未決 雙方通過波蘭駐美大使館傳遞訊息 緩和中美關係緊張,換取「一中」政策
上海公報(1972) 中美關係解凍 尼克森訪華,發表上海公報 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結束「兩個中國」政策
八一七公報(1982) 中英談判香港問題 中國收回香港主權 保障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 50 年不變
香港回歸(1997) 八一七公報的實現 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 中國收回全部領土
九二共識(1992) 兩岸關係改善 汪道涵與唐樹備會談 確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
「終極統一」議題(2000年至今) 台灣民主化後,兩岸關係更加複雜 國共雙方尚未達成統一方案 兩岸關係仍處於膠著狀態,統一前景不明

國共談判是兩岸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軌跡反映了兩岸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變遷。縱觀歷次國共談判,可以發現其特徵包括:

  • 高度政治性,涉及兩岸政權合法性問題;
  • 隨國際形勢變化而波動,外部因素影響重大;
  • 談判過程曲折複雜,雙方立場分歧明顯。

雖然兩岸統一尚未實現,但國共談判在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兩岸關係將繼續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國共談判的前景也將充滿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