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幹】十二生肖與古代曆法中的「天干地支」:淵源流傳的智慧密碼

【十二天幹】十二生肖與古代曆法中的「天干地支」:淵源流傳的智慧密碼

天干地支

古人以「變動不息、陰陽互替之循環」詮釋地支十二字,許慎《説文解字》藉助小篆字形闡釋字源,並參雜陰陽五行之説。如今,世人多從甲骨文、金文之型態構建干支各字之本義,但其仍有爭議且難以達成共識。

干支本無數序相連,後用於書寫干支而特指稱天干地支或衍生新意,原先之本義則另有字形書寫。

十二時辰乃從十二辰衍生之物,萌芽於西漢式佔之「日加」十二辰。

十二天幹 Play

古籍文獻中常以「日」指天干,「辰」指地支。「辰」原意為日月之會,即每月朔日太陽與月亮會合之處,因其每月移動一位,故一年有十二月,而十二辰亦因此而生。

早期,人觀察斗柄之指向確定期在月份,此法稱為「鬥建」或「月建」,然因時空變遷,現今北斗斗柄在昏時之指向已與過去不同。

乾地早先分別用於紀日紀年,十二辰則記錄辰日。

十二天幹

十二辰之源,郭沫若等認為源自木星公轉週期,後各自分別冠名,稱為「歲星紀年」,再後演變為「太歲紀年」。然而,吳宇虹等反駁此説,提出地支十二辰乃因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軌跡而得。

地支,亦名十二支,用於記錄「時日」或表示「順序」,與天干同屬文字計序符號。

在天干地支之配用上,陽配陽,陰配陰,天干用六輪,而地支用五輪,正好配一週為六十載,稱「甲子」。

十二天幹: 中國曆法中的時序系統

十二天幹,又稱天干,是中國古曆中用以記日的十個基本符號,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與地支搭配形成干支紀年法,用於表示年份、月份、時辰等時間單位。

排列順序

十二天幹按五行順序排列,分為五組,每組包含兩個天干,五行依次為木、火、土、金、水。每組中的兩個天干,其中一個屬陽,另一個屬陰:

五行 陽天干 陰天干

天干與地支

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形成六十個干支組,用於紀錄年、月、日、時。其中,天干主要用於紀年和紀月,地支則主要用於紀日和紀時。

紀年

將十二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配對,每六十年為一甲子。每甲子有六十個年號,從甲子年開始,依次為乙丑、丙寅、丁卯……癸亥年,再回到甲子年。

紀月

每月固定用兩個天干表示,稱為「月建」。月建從正月開始,依次為甲寅、乙卯、丙辰……癸亥,共十二個。

紀日

每天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組成的干支表示,稱為「日柱」。日柱從甲子日開始,依次為乙丑、丙寅、丁卯……癸亥日,再回到甲子日。

紀時

一天的時辰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用兩個天干和一個地支表示,稱為「時辰」。時辰從子時開始,依次為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再回到甲子時。

其他用法

除了紀時外,十二天幹還用於表示方位的概念,東方為甲乙,南方為丙丁,西方為庚辛,北方為壬癸。同時,天干也用於起名、占卜等領域。

五行與天干

十二天幹與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屬性如下:

  • 甲、乙:屬木
  • 丙、丁:屬火
  • 戊、己:屬土
  • 庚、辛:屬金
  • 壬、癸:屬水

總結

延伸閲讀…

十天干十二地支(中國古代曆法)

地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二天幹是中國曆法中重要的時序系統,與地支搭配形成干支紀年法,用於表示年份、月份、時辰等時間單位。天干還用於紀月、紀日、紀時,以及方位表示和預測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