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描述 |
---|---|
起源 | 多種説法,包括來源於釋迦牟尼佛、男神或女神。 |
化身 | 蓮華手菩薩、白衣大士、馬頭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 |
名稱 | 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或「觀察自在」。 |
形象 | 多種,常以西方三聖之一的形象出現,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 |
信仰 | 東亞民間普遍敬仰的菩薩,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 |
道教 | 稱之為「觀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等。 |
民間 | 稱其為「觀音佛祖」、「觀音媽」等,善於救助婦女兒童。 |
藏傳佛教 | 主尊之一,被認為是達賴喇嘛的化身。 |
化身 | 四臂觀音、綠度母、白度母等。 |
功德 | 具有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 |
發願 | 《無量印法門經》、《悲華經》、《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為代表。 |
故事 | 民間故事如「馬郎婦觀音」、「魚籃觀音」等。 |
傳播 | 七世紀傳入西藏,被視為雪域眾生的教化者。 |
觀音:慈悲與智慧的化身
什麼是觀音?


觀音,全稱「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菩薩。觀音梵語為「Avalokiteshvara」,意為「觀世音」,意指能夠傾聽世人苦難的聲音。
觀音尋聲救苦,普度眾生。相傳觀音在久遠劫前曾發下十二大願,其中包括:若有眾生遭受苦難,只要誦念其名號,觀音必定前去解救。
觀音的形象
觀音的形象有多種,但最常見的是白衣觀音和千手觀音。
觀音形象 | 特徵 |
---|---|
白衣觀音 | 身穿白衣,頭戴寶冠,手持玉淨瓶和楊柳枝,象徵淨化和滋潤。 |
千手觀音 | 身有千手千眼,各持法器,象徵觀音無所不能,普救眾生。 |
觀音的功德
觀音功德無量,其感應事蹟不勝枚舉。相傳觀音能化身無數,救度一切眾生,具備以下功德:
- 尋聲救苦,消災解難。
- 賜子送福,延壽增壽。
- 醫病治瘟,解毒驅邪。
- 保佑航海,平安出行。
- 降伏惡魔,護法鎮宅。
觀音的 Mantra
觀音聖號為「嗡嘛呢唄咪吽」。根據佛教經典,誦持此真言可獲無量功德,消災免難,增長智慧。
觀音信仰在中國
觀音信仰在唐代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融合,逐漸演變得更加親民和有親和力。宋代後,民間信仰觀音的人數激增,觀音成為了最受中國人喜愛的菩薩之一。
觀音道場
中國各地有不少觀音道場,其中香火最盛的當屬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海南南海觀音等。這些道場每年吸引無數信眾前往參拜,祈求觀音保佑。
觀音在文學和藝術中的形象
觀音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和藝術中廣泛出現,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重要題材。著名作品如《觀音頌》、《心經》和《水滸傳》均有對觀音的描寫或引用。
重要性
觀音是慈悲與智慧的化身,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觀音信仰對於信眾來説不僅是一種宗教寄託,更是一種精神慰藉。觀音的教誨和感應事蹟不斷激勵著世人向善向美,為社會的和諧安寧做出貢獻。
延伸閲讀…
觀音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台灣民間的觀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