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昌公墓遷葬緩慢惹民怨
[佐昌公墓位在花蓮市慈濟園區的後方,有 A、B、C 三區,A 區已遷葬完畢,B、C 兩區則是明年 2 月到期。然而,這處公私墓地仍有 1500 多座,遷葬進度緩慢,令附近居民飽受困擾。][佐昌公墓位在花蓮市慈濟園區的後方,有 A、B、C 三區,A 區已遷葬完畢,B、C 兩區則是明年 2 月到期。然而,這處公私墓地仍有 1500 多座,遷葬進度緩慢,令附近居民飽受困擾。]
居民賴先生表示,公墓存在影響民眾出入與活動空間,往返醫院與護專之間也造成阻礙。


早於 1988 年,佐昌公墓便計畫改為公園用地,歷經 35 年時間,僅 A 區完成遷葬。其中,私人墓地的遷葬尤其困難。
議員魏嘉賢指出,遷葬遲緩的主要原因有:無法確定墓穴主人的無主墓、家屬基於禁忌抗拒遷移、市公所資金不足以支付高額補償金,以及花蓮市缺乏殯葬用地興建納骨設施等。
魏嘉賢建議縣府規劃優惠方案,促進遷葬進行。
為了遷葬進度不理想,議員魏嘉賢建議縣府覓地安置無處可葬遺體,並制定優惠政策,以鼓勵民眾主動遷移先人骨骸。
遷葬進度遲緩原因 | 問題類型 | 解決建議 |
---|---|---|
無主墓無法確認 | 公墓管理 | 積極尋求墓穴主人的線索或透過其他方式確認墓穴主人的身分 |
家屬基於禁忌抗拒遷移 | 民間習俗 | 透過溝通與説明,設法取得家屬的理解與同意 |
市公所資金不足以支付高額補償金 | 財政問題 | 整合政府資源,爭取上級補助,並尋求外部財源 |
花蓮市缺乏殯葬用地興建納骨設施 | 土地使用規劃 | 協調整體土地規劃,優先劃撥土地用於殯葬設施的建設 |
花蓮公墓:記憶的長眠之所
花蓮公墓,位於花蓮市慈濟精舍西側,是花蓮歷史悠久的墓地,承載著無數花蓮人的記憶和故事。
歷史沿革
花蓮公墓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稱為「花蓮港公墓」,是花蓮地區的唯一公墓。隨著花蓮市的人口增長,原有的公墓已不敷使用,於是在1960年代遷至現址。
環境簡介
花蓮公墓佔地約20公頃,環境清幽,綠意盎然。公墓內規劃有骨灰塔、納骨堂、墓區和花園等設施。其中,骨灰塔共有18層,提供近2萬個塔位,是花蓮人存放先人骨灰的主要場所。
墓區規劃
花蓮公墓的墓區規劃井然有序,分為公墓區和私墓區。公墓區安葬的是無主骨骸、孤魂野鬼和無力購買私墓的貧困人士。私墓區則供民眾購買,面積和形式皆不盡相同。
墓區類型 | 面積 | 形式 |
---|---|---|
雙人墓 | 3坪 | 長方形墓碑 |
單人墓 | 2坪 | 長方形墓碑 |
雙穴塔墓 | 1坪 | 圓形或長方形塔位 |
單穴塔墓 | 0.5坪 | 圓形或長方形塔位 |
納骨堂
花蓮公墓設有納骨堂,供民眾供奉先人靈位。納骨堂內共有2,000個靈位,環境整潔明亮,提供家屬追思和祭拜的空間。
祭祀活動
花蓮公墓是花蓮人祭祀先人的重要場所。每年清明節和盂蘭盆節,公墓內總是人潮洶湧,家屬們紛紛前來祭拜,以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殯葬文化
花蓮公墓不僅是墓地,也是花蓮殯葬文化的縮影。從墓碑的形式、祭拜的儀式到墓園的管理,都反映了花蓮特有的殯葬習俗。
未來發展
隨著花蓮市人口持續增長,花蓮公墓的面臨空間不足的問題。為此,花蓮市政府正規劃擴建公墓,以滿足未來花蓮人安葬需求。
延伸閲讀…
花蓮佐昌公墓年限將屆千餘座墓待遷葬公所無力負擔補償金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公墓納骨塔表單
表格摘要
設施 | 數量 |
---|---|
骨灰塔 | 18層 |
塔位 | 約2萬個 |
納骨堂 | 2,000個靈位 |
公墓區 | 約10公頃 |
私墓區 | 約10公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