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意思】尾大不掉恐成隱憂,政府如何應對此「尾巴」危機?

【尾大不掉意思】尾大不掉恐成隱憂,政府如何應對此「尾巴」危機?

尾大不掉,權勢失衡之憂

古有明訓:「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此語喻示過度膨脹的勢力,終將脱離掌控。

尾大不掉意思 Play

尾大不掉指下屬權勢過大,領導難以駕馭。歷史上楚靈王將兵權交付公子棄疾,後者勢力坐大,最終自立為王。近代企業亦不乏「尾大不掉」之例,為管理者帶來困擾。

過於依賴下屬,導致權力失衡,將使領導處於被動。小事假手於人,恐養虎為患;大事交予重權在下,則尾大不掉之虞。

尾大不掉意思

當權勢失衡時,輕重顛倒。原本為承擔重任者,反成為拖累;應為輔佐者,卻圖謀取而代之。此乃組織管理之大忌,將嚴重影響效率與決策品質。

防微杜漸,建立健全的制衡機制,刻不容緩。及早識別潛在風險,妥善分權制衡,避免權力集中於一人或一派。同時,身處上位者應自律自強,不應過度依賴下屬,方能確保權力分配之合理性。

若任由「尾大不掉」之勢蔓延,後果不堪設想。輕則組織效率低下,決策失誤;重則動搖根基,危及整體運作。歷史上興衰更替之例不勝枚舉,善哉斯趨!

尾大不掉意思

「尾大不掉」是一個成語,比喻組織或團體內的次要部分勢力過大,難以控制或管理。

歷史起源

「尾大不掉」最早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時代,齊國勢力強大,桓公稱霸中原。其麾下有強將管仲、鮑叔牙等人,協助他治理齊國。

然而,桓公晚年寵信易牙、豎刁等小人,朝政逐漸荒廢。管仲、鮑叔牙等人多次勸諫,桓公卻聽不進去。桓公死後,易牙、豎刁亂政,齊國陷入混亂。

「尾大不掉」的故事正是以此為典故,説明瞭組織內部如果次要部分過於強大,將會威脅到整體的穩定。

成語涵義

元素 意義
次要部分
勢力過大
不掉 難以控制、管理

「尾大不掉」具體説明瞭以下兩點涵義:

  1. 次要部分勢力過大:指組織或團體內部某個特定部門或個人權力過於強大。
  2. 難以控制、管理:當次要部分勢力過大的時候,就會導致難以進行有效管理,甚至會對整體造成威脅。

成語應用

「尾大不掉」成語廣泛應用於以下場景:

  • 組織管理:比喻組織內的部門或個人權力過大,難以管控。
  • 國家治理:比喻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
  • 經濟發展:比喻某個特定產業過於發達,導致經濟結構失衡。
  • 社會關係:比喻某些羣體或個人勢力過大,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轉。

成語相關案例

  • 秦朝滅亡:秦朝末年,各諸侯國勢力強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導致秦朝滅亡。
  • 公司治理:某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權力過大,導致小股東權益受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 國家安全:某些國家對地方勢力管理不當,導致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威脅到國家統一。

如何避免「尾大不掉」

避免「尾大不掉」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延伸閲讀…

尾大不掉[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基礎版]

尾大不掉詞語解釋

  • 加強組織架構管理,制定完善的權力制衡機制。
  • 定期審查次要部分的權力,避免集中過多。
  • 培養領導者科學決策的能力,避免個人崇拜。
  • 強化監督機制,保障組織運行的透明度和問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