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之源始
於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色陶紡輪之中,已尋得示意圖案,然不得見陰陽魚。石家河文化則揭示了史前時代最早太極紋飾。
「太極」一詞,通常指稱宇宙誕生的初始秩序狀態,在渾沌初開(無極)後現身,繼而化生萬物(世物)。
「太極」的概念,始於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觀和方法論上,承襲《易傳》:「易者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語意指《易》歷經卦變的過程,最初乃有太極,未曾開始分疏蓍草(《易》占卜以蓍草為工具),分蓍之後,即形成陰陽二爻,即稱兩儀。二爻相加,共有四種 можли形式,稱作四象。由每一象各加一爻,方能成為八卦。此處所述乃八卦繪製之過程。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易經》向來被視為剖析天地奧妙的哲理著作,對於卦變之分析,究其根本,亦是對於天地開闢的概述。太極生兩儀,即意味由太極分化而形成天地的過程,而兩儀,即為天地。
太極的觀念常與易學連結。道教易學獨具己身的體系,太極概念為道教易學的宇宙論、宗教修行理論和法術理論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繫辭傳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自宋代之後,道教思想家為區別先天的氣和後天的氣,採用古字「炁」來象徵先天的氣,代表無極,而氣則被理解為後天的氣,為太極。這兩個字的意思遂被分開。然而,除了道教文獻以外,通常皆以氣涵蓋整體。
繫辭傳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主張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印證宇宙運轉,世物遞化不已的規律。亦即:「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太極陰陽圖」(又稱「太極兩儀圖」)常被誤認做「太極圖」。「太極」乃由無極而來,乃陰陽分化之前的混沌狀態,並未有明顯的「陰陽魚」,僅見外圍圓圈,內部具有許多小點;再來乃明顯分陳陰陽的「兩儀」(一般所云之『太極圖』);再者乃陰陽中既有陰陽,此謂「皇極」[2][3]。
太極圖相傳由宋朝處士陳摶流傳,原稱《無極圖》。陳摶乃五代至宋初一位隱士,相傳對於內丹術和易學均具深奧造詣。據史書所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傳予其徒弟種放,種放再分別傳予穆修等人;種放又將《河圖》、《洛書》傳授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則傳〈太極圖〉給周敦頤[4]。周敦頤撰寫《太極圖説》加以解説[5]。據説現今所見之太極圖,乃周敦頤所傳[6]。
《太極圖》,與原本《無極圖》的圖樣一致,但讀法異同。
《無極圖》包含內丹修煉之道理。讀取順序由下而上。
最下一圈為玄牝之門,乃任脈修行的初始之位,指出人體的下丹田命門兩腎之間的空隙之處。乃人生祖氣所在的部位,內丹根基,皆於此開始。內丹術用語,又稱為得竅。
至於「太極」一詞最初出現在《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中國傳統哲學中專指名詞,寓意生成萬物的本源,乃萬物(包括我們人類)的存在、發展與變化的根源總體。
古人發覺,自然界之萬物均具備某種內在的生命力,一顆種子只要賦予其適切的條件,即能發芽生根,並茁壯成植株,且開花結果。而此種生命力正乃造就萬物各顯其形、繁衍生息、生長收獲的主因,使樹木的幼苗終能長成參天大樹,使我們的幼兒能長大成人,並使我們身體內部、社會乃至宇宙天體維持自然的平衡與更新;在自然界中這種生命力得以使天地依循晝夜、四季的規律不停運行,得以產生冰霜雨雪、雷電風雲、暑寒燥濕的作用,乃此力量方能帶給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機。這種「能力」(古人也稱之為「氣」)形質飄渺,然卻無所不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但卻遍佈所有有形和無形的事物與生命體,此能力在《易經》中稱為「生生」,即為「太極」。
此「太極」即為我們生命之本,為我們的文明之源,其不可言説,難以描摹,但古人仍以各種語言將其變化描述如下。有學者依據《周易·繫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章句,創設了各種不同的太極圖樣,以闡述太極的變化規律。周敦頤的《太極圖説》中雲:「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乃周敦頤對於自身太極圖形陰陽關係最簡潔明瞭的解釋。
世傳太極圖樣繁多,其中傳播最廣,於民間影響力最為顯著的,當屬傳統陰陽魚環抱太極圖(詳見下圖),此太極圖代表了何等意義呢?
該陰陽魚太極圖最外圈為圓形(象徵太極),一則是表示萬物的變化周而復始、無始無終;二是表示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三則是表示圓融暢順圓滿法界。
太極圖中S形曲線(象徵陰陽兩分),一則是表示萬事萬物的變化皆涵括相輔相成的陰陽兩方面;二是表示陰陽彼此消長互動,陰長則陽消,陽長則陰消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三則是表示陰陽互為其根,各自均以對方作為存在條件;四則是表示事物陰陽互替乃為持續性過程,即由量變到質變;五則表示陰陽互推互化生生不息。
陰陽中的魚眼,一則是表示陰陽雙方中皆含有對立面的因素,即陰中含陽,陽中含陰;二則是表示陰陽本身亦非一成不變,其內部也會自生化出對立面的因素;三則是表示陰陽之間的關係的複雜性,並非單一的對立關係。
《周易·繫辭》中雲:「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然而大家必知,在傳統陰陽魚太極圖中,三才難以闡述(五行更難闡述),縱使有人言「於太極圖中,陰陽代表天地,S曲線則代表人」等説法,然不易取得共識。
筆者在體悟傳統太極圖的基礎上,創立了《郭氏太極圖》,該太極圖較之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多了一圈正圓之中層(詳見郭氏七彩太極圖示),此中層表示陰陽多方面變遷調和,並生(陰陽和合則生,如男女交合則生)境界。雖然僅於陰陽魚太極圖中增加了一圈,然卻極為關鍵,此圓正是體現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三”,乃陰陽和合而生的,故”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此太極圖極為巧妙的將《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真實貫通起來了。
《繫辭》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此僅有「一分為二」,並無「合而為一」,僅僅為單一的分化體系,此分化體系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何關係?歷代以來罕有人詳細闡述,此太極圖使得圓滿解答,真正實現了兩個體系的和諧統一,同時也將三爻八卦於太極圖中得到了體現,是對於傳統太極圖理論的繼承創新。
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之間的關係演繹的惟妙惟肖,然而對於三才、五行等多元關聯則難以表達,此一點反而是周敦頤的立式太極圖更勝一籌,然周氏太極圖卻沒有陰陽魚太極圖的生生運化的動態體現,也未能直觀揭示陰陽、三才、五行之間的統一關係。
筆者所傳太極圖在陰陽魚太極圖的根基上解決了三才、五行、八卦等之間的組合與關聯,因而構成統一於太極基礎上多元互動、中和與均衡關係。亦即,將傳統陰陽魚太極圖注重描寫的陰陽對應關係,演變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間的互動協調關係。就本質而言,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於陰陽,而陰陽本於太極。詳見郭氏太極演化分解圖示。
由圖示可見,五行、八卦實際上為一體,乃由中層於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中心匯聚分和而成(這個「中」,既是分又是聚)。這個「中」在五行中即為「土」,居於中位,其實其源自金、木、水、火四象的匯合,故班固《白虎通·五行》,魏伯陽《參同契》中有「土王四季“之説。
此太極圖將傳統陰陽辯證思想與五行制約平衡理論完美結合,並賦予現代內涵。此太極圖呈現一體結構下的多元互動模式(乃是「大一統」,而非「大統一」),與現代多元社會呈現的多元關係黏和是一致的。五行乃於太極圖中由陰陽變合凝結而成的多元互動關係,乃構成事物關係中的諸多根本五要素。《尚書·洪範》中雲:「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五行學説是將自然界與社會諸事物參照五行之物(水、火、木、金、土)的性質進行取象比擬,建立五行生、剋制約、平衡與生化的關係,在五行關係中:
-
木主生,火主長,土主化,金主收,水主藏。生、長、化、收、藏乃自然界中奉行的統一規律。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五行相生關係
-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這是五行相剋關係
除了正常的生剋關係外,還有五行乘悔關係,即五行關係失衡的一種狀態,某一行過強或過弱。如火大而水小,水就起不到剋火的作用,所以五行中十分重視各要素間的配合與量度的均衡。
陰陽、四象、八卦系統主要揭示的是陰陽對待關係, 而五行體系強調的是運化關係。運化關係專注於揭示多元化之間相互制約與協調,即相生相剋關係,不讓多元化關係中任何一方永遠:原先較強的一方更加強大、較弱的一方更加弱小(僅在某一階段一方強勢一些),從而達到系統化的整體相對平衡與穩定。
現代科學中無論電子控制體系、工程控制體系、管理控制體系等等都包含了五行要素,五行學説並非僅停留在中國古代玄學層面,而應於此基礎上賦予現代理論闡釋,並對現代社會有所助益。
傳統太極圖乃將黑白雙魚扭結在一起的某種類「意象」,十分生動,十分靈活,陰陽互推、互動,此長彼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郭氏太極圖實際上也是陰陽雙魚扭結在一起的意象,該陰陽雙魚具有背和腹之別(也是意象)「中層」在陰魚或陽魚性變成了「魚腹」,陰魚、陽魚本身亦具有陰陽屬性所以郭氏太極圖在傳承傳統陰陽雙魚太極圖理論的基礎上,其內涵更加深奧。
將郭氏太極圖轉換為黑白灰色,能與傳統黑白陰陽魚太極圖進行對比陰魚與陽魚形狀一致,僅陰陽魚本身具有陰陽「花色」而已。在周敦頤太極圖中縱使沒有陰陽雙魚,其《太極圖説》中説明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亦可對應這個帶著「陰陽」花色的陰陽雙魚。
從本質上而言,太極即為氣(陰陽二氣)的流轉運行,即心與物的統一體,乃萬物生命能動與變生的根源。於中國古代以來,人們認為「氣」乃萬物的根源那氣究竟是什麼呢?依據現代科學的説法乃能量場,但具有靈性與可感知性。張載在《正蒙·太和篇》中雲:「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太極的流轉為何遵從順時針方向?在中國古代通常以上為南,下為北,左為東,右為西,而人的正確位置乃面南背北(所以正房皆為此方位),承一日之內太陽即東升西落,人於正位觀察太陽(陽氣)運行的軌跡即為太極運行的方向,即從東(左)至上進而到西(右),故太極圖的運轉乃順時針方向。
於太極圖中,陽為紅色,陰為藍色,中為黃色,陽中陰、陰中陽分別為青木與橙紫(也可理解為氣),太極圖始終於內部不停運行中。太極圖乃中國文化中以「圖畫」的方法闡述陰陽哲學的特殊圖樣,乃探求社會自然人生變化發展規律的示意圖。千百年來,悠悠流傳,博大精深。
世傳太極圖種類繁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頤的周氏太極圖、明朝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又稱天地自然河圖)、現代陰陽環互太極圖(即陰陽魚太極圖)等,流傳最廣的太極圖應當以陰陽相互環抱交感的陰陽魚圖案。
周氏太極圖作於北宋,乃是五層結構的立式太極圖(詳見圖示),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説》關於此太極圖進而進行瞭解説,其含義大致如下:最上一個圓圈象徵「無極」,乃無極至極、無邊無際、圓融周遍、無有終始的意思,此圈也代表著陰陽未分的混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第二圈為三環黑白(陰陽)環互交合圖(此圖樣類似於《周易》八卦中的坎離環交結構),「無極而太極」,太極乃是無極的顯現之機,乃陰陽過程的展開與動靜變化,環互結構象徵陰陽互變流轉,週而復始;坎離結構象徵陰陽互含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説》中所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第三圈為五行變合圖,由陰、陽、陰中陽、陽中陰變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元素。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五行之間相互聯繫、生化制約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五行之氣順布,四時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氣匯聚而凝結。第四圈為陰陽五行凝結顯化,形成陰陽兩類相互對立、互補的事物。稟受陽氣而形成的事物而呈現陽性特徵,稟受陰氣而形成的事物呈現陰性特徵。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一圈象徵萬事萬物皆由陰陽而出,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有終期。周氏太極圖以陰陽、五行理論依立式多層次形象地描繪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該圖示獲得後世許多學者的推崇,周敦頤也被奉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氏太極圖的圖示對於一般人而言還是有些複雜,而且陰陽之間的關係缺乏形象化的體現,陰陽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圖示中似乎也沒有展示出來《周易·繫辭》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八卦在周氏太極圖中也並非完全體現(只有坎離二個卦象)。來氏太極圖作於明代,來知德潛居蜀地深山參研易理達29年,著有《周易集註》一書,來氏太極圖為黑白環互圖,黑者陰,白者陽。陰者可分為二,即太陰、少陰;陽者也可分為二,即太陽、少陽。中央還有一圓據來氏講:「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何為「非中間一圈」?太極之本體又是指什麼?這都是值得推敲的。筆者認為來氏太極圖在易理上是有嚴格問題的,既然稱作「太極圖」就應當符合《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實際上週氏的太極圖並不符合!如果將整個圓視為太極,那麼太極生的不是兩儀,而是三儀(即陰、陽、中層)!周氏説「非中間一圏,為太極之本體」,太極本來就是陰陽的本體,太極的中央又出了個本體,豈不頭上安頭?
古太極圖為清朝胡渭據明趙仲全《道學正宗》的《天地自然之圖》而制,該圖與《天地自然之圖》無異,唯一的區別乃黑白環互的圓周被劃分為八塊,以象徵八卦。所謂古太極圖乃是以圓圈代表太極;曲線兩分(一黑一白)代表兩儀;純黑純白及白中黑眼、黑中白眼為四象;圓周八分而有八卦,該八卦與伏羲圓圖若合。在古太極圖中,陰陽二分曲線表達了陰陽互根、互推的過程,也表達了兩儀生四象的過程,儘管胡氏將圓體化分為了八份以應先天八卦,但是太極圖也變得不那麼簡潔了。與周敦頤太極圖相比,僅表達出了四象與八卦,五行沒有直觀表達。目前,在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太極圖就是陰陽魚太極圖,從孔廟到樓觀台,從中醫到武術,從韓國國旗到玻爾勳章族徽等等,都有這個陰陽雙魚太極圖的影子。陰陽雙魚象徵陰陽之間本為一體,然相互對立,互動消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關係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與古太極圖一樣難以表達陰陽、三才、五行的內在聯繫。郭氏太極圖乃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的基礎上感悟出的。太極圖如何而來?各家説法不一,筆者在1990年5月於定中顯見彩色太極一氣流行,用近20年的時間參悟其理,現將其流傳於世。郭氏太極圖將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為一體,將孔子《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與《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筆者太極圖的八卦化分符合逐爻疊加的「加一倍法」,這種逐爻疊加既可以是由下向上,也可以是由上向下;既可以是以三才為基礎展開,也可以是以四象為基礎展開。這樣,展開的八卦圖示就有多種多樣,由上至下將太極圖示中的八卦列出來就構成了多種不同的八卦序列。
例如,以三才為基點,爻位由下向上疊加,依照上陽下陰的次序,可以展開先天八卦序列:乾、兑、離、震、巽、坎、艮、坤,從垂直軸線上看八卦分佈是由上至下而順序排列。見下圖:
這與傳統太極圖中的先天八卦圓周分佈順序雖然形式不同,但是表現內涵是一致的。這個圖示將「加一倍法」的八卦次序與太極圖融合在了一起。
八卦之中復有八卦,因此太極衍為六十四卦。《尚書·洪範》為中國政治哲學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傳《易》八卦與《洪範》九疇乃天賜所得,漢孔安國雲:「《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隨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洪,大也;範,法也。洪範乃是治國安邦修身,裁定天下秩序之大法。《洪範》九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也就是説,其一用五行立其根基,其二用五事修養身心,其三用八政設置官職,其四用五紀定製時序,其五用皇極建立政統,其六用三德執掌駕馭,其七用稽疑決策進退,其八用庶徵把握天人,其九享用五福,戒罰六極。
《易》與《洪範》皆為聖人通明天下之至理,化育羣生之至道,《易》本於陰陽,化而八卦,八卦而衍為六十四卦,陰陽生生對待而交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故為之《易》。《洪範》本於剛柔,化而五行,五行而有順逆,各有其性,建皇立極,而盡天下之性命,而定天下之事業。
何謂皇極?皇,大也;極,中也。大而至中乃皇極《易》曰「太極」而《洪範》曰「皇極」何也?太極表天道,皇極表人理,太極化而陰陽,皇極和陰陽而位乎中,太極顯體,皇極達用,即體而達用,故太極、皇極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極」,在人道曰「皇極」。皇極就是處中用和的根本原則,是《洪範》精神之所在。人類社會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如何應對與處理?這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要處理好這些關係,依據什麼標準呢?這就是公平與正義(大中至正)。
從箕子《洪範》九疇可以到看到,建立皇極乃九疇之中心,主要是強調協調各方的相互關係,從而實現「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政治應秉承以民為本,以公平正義為根基,如此才能贏得公眾支持,才能達到官民認可,才能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得以安寧。
陰陽魚太極圖是描述各種矛盾(陰陽)關係的動態模式,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央加了一個圓圈,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模式,這個圓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建立和諧的整體秩序。這就是大中的精髓。
筆者太極圖實乃太極與皇極合一圖,依道家而言還有「無極圖」(周氏太極圖中也有),所謂「無極圖」實際就是空心圓圖,乃無極之極、無所不至、無所不包之含義(也就是生生道體本身),故「無極」、「太極」、「皇極」是一回事,只是萬物不同層面的理。
筆者的太極圖是將《易·繫辭》中的太極——陰陽——兩儀——四象——八卦關係與《尚書·洪範》中的五行關係合而為一,並將《洪範》中的皇極揭示了出來。而周敦頤的太極圖雖然揭示了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生化過程,但是並沒有將《洪範》中的皇極顯現出來。
道家將空心圓稱作「無極」,而將陰陽運化過程稱作「太極」,若按照道家的説法可以畫出三極分解圖:周敦頤《太極圖説》開篇有:「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歷代諸儒對「無極」、「太極」爭議頗多,朱熹與陸九淵有著名的鵝湖之辯。
周子的《太極圖説》是儒、道、佛融合的產物,固然帶有道家與佛家的痕跡。「無極」出自《老子》,是道家對萬變事物「本體」的描述,而將「陰陽互根」的變化之機稱為「太極」。在《太極圖説》中沒有「皇極」之説,但卻有「陰陽和中」之實,這就是皇極境界。「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這是《太極圖説》對皇極(立人極)層次的描述。陰陽致中變合,而形成了多元互動(即五行)關係,五行是《尚書·洪範》中的重要內容,是萬物有序運行的綱紀(「彝倫攸敍」),其核心是陰陽致中和合的「皇極」。
「無極」、「太極」、「皇極」本是一體,不是説太極之外有一個獨立存在的無極或皇極,或者無極之外有一個皇極,這三極是一體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不同層次法性的呈現,這三極與傳統文化中的「體、相、用」三義相應。佛家講,「體」是真如本性,亦稱「佛性」。佛性清淨平等,不垢、不淨,不來也不去,是無處不在、遍滿法界(故與「無極」相應);「相」是性之功德,也是自性本具一切智慧、能力的顯現,天地間差別萬象無不是這一法力的顯現(故與「太極」相應);而「用」,則是應用無方,能隨機應化,隨緣教化,歸其本乃是以和德為用(故與「皇極」相應)。
由上貼圖所示,筆者的太極圖是融「無極」、「太極」、「皇極」一體的,即含三為一,是對周子太極圖和傳統陰陽魚太極圖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講「一物一太極」,無極、太極、皇極無非都是自性的體現。在「無極」境界,眾生本具的法性是平等的;而於「太極」境界則呈現萬千差別,故也是自由的(依其自主性而有別);而「皇極」境界將這平等與差別融合為和諧之一體。故平等、自由、致和是太極圖理論呈現的基本價值。太極圖理論是中國最古老經典《易》的基礎學説,也是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合古通今、應變無方,在新時代下承傳中國文化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以此構建中華文明平等、自由、和諧的普世價值體系,締造平等、和諧,自由而有序的新世界,造福人類。
在佛家,「體」就是指圓滿法界的形而上「本體」;「相」是表相,即表現形式、體系結構;「用」是功能、作用。例如,一個玻璃杯,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相,能盛水、飲水為之用。
在儒家,「體」一方面指內在生生的形而上「本體」,也指系統的體系結構;「用」則既是指表現形式,也指功能與作用。
如此説來,在佛家的體、相、用三者之間在儒家看來是遞進的體用關係,即「相」為「體」之用,也為「用」之體。還以玻璃杯為例,在儒家看來,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用;形狀、形體為之體,能盛水、飲水為之用。
所以,在筆者的太極圖中,若以佛家來講無極、太極、皇極就是體、相、用的關係;若以儒家來論,無極為體,太極為用;太極為體,皇極為用。筆者傳出的太極圖在繼承陰陽魚太極圖精華的基礎上, 發現了由陰、陽、陽中陰、陰中陽匯聚和中而成的「皇極」。這個皇極與多方(陰、陽、陽中陰、陰中陽)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將陰、陽、陽中陰、陰中陽看作多邊關係的諸方,那麼這就意味着,要使各方達成共識,只要把握這個「共同點」即可,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形象化體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協同與合作。太極圖的中圓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圓外就是差異部分,這個中圓(皇極)體現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稱之為中庸。
為何稱為皇極?「皇極」出自《尚書·洪範》:「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在《洪範》中「皇極」是指以「中道」的原則建立政統(即政治合法性與延續性)。
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説:「至大謂之皇,至中謂之極」,故皇極就是處中用和之道。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係變化的動態模型,在太極圖中央的這個圓圈(皇極),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途徑,這個圓處陰陽之中位,且能夠兼顧到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義),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在多元關係中保持和諧與穩定。
太極圖的中圓也是陰陽雙方利益的共同關注點,是雙方溝通的基礎,所以溝通也是使雙方達到和諧圓潤的最佳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間要尊重差異、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尋求共贏。人與人之間要不失時機的進行有效溝通,消除誤解,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氛圍。而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兼顧對方,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結果。太極圖中最基本的關係是陰陽,五行是在陰
延伸閲讀…
太極(陰陽)圖的內涵深解!
1259 幅太極圖插畫檔、美工圖案、卡通及圖標 – Getty Images
陰陽太極圖:中國古代智慧的象徵
陰陽太極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哲學和象徵符號。它代表了宇宙中對立和統一的力量,以及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
歷史起源
陰陽太極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易經》,是一部約在西元前 1000 年前編纂的占卜著作。《易經》提出了陰陽二元的概念,認為宇宙是由對立的陰陽兩氣構成。到了宋朝,道教哲學家張伯端將陰陽二氣與太極結合,形成了陰陽太極圖。
符號意義
陰陽太極圖是一個圓形符號,中央有一個分隔符,將圓形分為兩個互補的魚形部分。一個部分是黑色,代表陰,另一個部分是白色,代表陽。魚形部分相互追逐,象徵著陰陽力量的動態互動。
屬性 | 陰 | 陽 |
---|---|---|
顏色 | 黑色 | 白色 |
方向 | 北方 | 南方 |
季節 | 冬季 | 夏季 |
時間 | 夜 | 日 |
性質 | 陰柔、寒冷、濕潤 | 陽剛、温熱、乾燥 |
陰陽關係
陰陽太極圖中的陰陽關係並不是對立,而是互補和依存的。兩者共同作用,維持宇宙的平衡。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它們相互轉化,循環往復。
應用
陰陽太極圖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包括哲學、醫學、武術和藝術。
- 哲學: 陰陽太極圖代表了宇宙萬物的二元性和統一性,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體系。
- 醫學: 中醫認為陰陽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治療疾病的目的是恢復體內的陰陽平衡。
- 武術: 太極拳和八卦掌等武術都採用了陰陽太極圖的原理,強調柔中有剛,以柔克剛。
- 藝術: 陰陽太極圖常被用於裝飾,象徵著和諧與平衡。
總結
陰陽太極圖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代表了對宇宙平衡和互動的深刻理解。它不僅是一種哲學符號,更是一種指導人們生活、健康和藝術創作的實用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