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頌與抒情之辭
縱觀古今,詠頌之聲不絕於耳,或以抑揚頓挫之語調吟詠,或以詩詞歌賦抒寫情志。
《世説新語》載,江渚間估客船上傳來詠詩之聲,婉轉動人。班固於《東都賦》中亦有「下舞上歌,蹈德詠仁」之句,讚頌道德仁義。


「詠」字既可指歌唱,亦可意指讚頌。張籍之「聖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便是對功績卓著之人之歌頌。
此外,詠頌亦可寄託情懷。曹操賦詩云「歌以詠志」,表達了以詩歌抒發心緒之深意。李白「不有佳詠,何伸雅懷」之言,則透露出鬱鬱不得志之情。
綜上所述,「詠」不僅是歌唱吟酬之辭,更是一種抒情頌德之表現形式,在歷代文學作品中佔有獨特地位。
| 古人詠頌之例 |
|—|—|
| 《論語.先進》中「詠而歸」 | 描繪詩人吟唱而歸家的怡然自得 |
| 《世説新語.文學》中「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 | 記述估客船上詩聲悠揚,傳情達意 |
| 《班固.東都賦》中「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 頌揚道德仁義,讚美德行高潔之人 |
| 《張籍.和裴司空酬蒲城楊少尹》中「人詠元和第一功」 | 歌頌功績卓著,讚譽賢臣良將 |
| 《曹操.步出夏門行》中「歌以詠志」 | 以詩歌抒發心志,寄託情懷 |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 表達鬱鬱不得志之情,期盼賞識 |
詠字的藝術與意境
引言
詠字一詞出自於《説文解字》,意指「詠歌之字,詩之韻也」。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詠字既是一種詩歌創作的技法,也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以特定的字或詞為依據,借用比擬、隱喻、雙關等手法,創造出富有詩意和意境的文字作品。
詠字的分類
分類 | 特點 | 例句 |
---|---|---|
單字詠 | 以單個字為詠詠對象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杜甫) |
複合字詠 | 以兩個或多個字為詠詠對象 | 「浮雲連海上,明月照江天。」(王勃) |
成語詠 | 以成語為詠詠對象 |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唐太宗) |
地名詠 | 以地名為詠詠對象 | 「青山綠水懷中抱,白帝城頭望不盡。」(李白) |
人名詠 | 以人名為詠詠對象 | 「杜甫詩絕句,寄意花間鳥。」(岑參) |
詠字的表現手法
詠字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常見的有:
- 比擬:將字形或字音與具體物象相比較。如「月落烏啼霜滿天」,「啼」字比擬鳥鳴。
- 隱喻:用具體事物來暗示抽象概念。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兩茫茫」隱喻生離死別的痛苦。
- 雙關:利用字面和隱含兩種意思來表達雙重含義。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二喬」既指三國時期的喬國老和小喬,也暗喻吳國的滅亡。
- 諧音:利用字音相近或相通的特性,創造出幽默或諷刺的效果。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無路」諧音「一無路」。
詠字的審美價值
詠字不僅具有詩歌創作的技法意義,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 形象生動:通過比擬、隱喻等手法,詠字能夠創造出鮮活生動的意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含蓄深遠:詠字往往言簡意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激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 寓意吉祥:一些詠字作品寄寓著吉祥祝福,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陶冶情操:詠字作品往往藴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內涵,可以陶冶讀者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結語
詠字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星,以其獨特的手法、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為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瑰麗的佳作。從古至今,詠字一脈相承,不斷髮展創新,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閲讀…
詠的意思|漢典“詠”字的基本解釋
詠-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