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氣勢磅礴的詞作——《沁園春·雪》
【引言】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於1936年在陝西所作,爾後廣為流傳,成為語文教材中的必修課文。
【背景】
1936年,毛澤東帶領紅軍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準備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戰。途經陝北清澗縣高傑村袁家溝時,正逢大雪紛飛,毛澤東被壯闊的雪景所感,創作了此詞。


【譯文】
北國的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飛雪。俯瞰長城內外,盡是白茫茫的一片。咆哮的黃河,瞬息間失去了洶湧的波濤。覆蓋於雪中的羣山 словно 銀蛇般曼舞,高原 如同 白象奔騰,試與蒼天比高低。晴空萬裏時,紅日映照着白雪,天地交輝,美不勝收。
【原文與譯文對照表】
原文 | 譯文 |
---|---|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雪飄。 | 北國的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飛雪。 |
望長城內外,惟餘茫茫; | 俯瞰長城內外,盡是白茫茫的一片。 |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 咆哮的黃河,瞬息間失去了洶湧的波濤。 |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 山 словно 銀蛇般曼舞,高原 如同 白象奔騰,試與蒼天比高低。 |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 晴空萬裏時,紅日映照着白雪,天地交輝,美不勝收。 |
《沁園春 · 雪》詞意賞析
毛澤東主席於 1936 年所創作的經典詞作《沁園春·雪》,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恢宏氣勢和深刻意境令人嘆為觀止。
一、背景與創作緣起
1935 年,紅軍長征途經甘肅慶陽。面對漫天飛雪的嚴酷氣候,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革命的重大勝利。毛澤東主席深受激勵,於 12 月寫下了此作,以表達對紅軍將士的讚譽和對革命前景的樂觀。
二、詞作結構與意向
《沁園春·雪》共 61 行,分三段。
段落 | 起句 | 意向 |
---|---|---|
第一 |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 起勢恢宏,描繪了雪景壯麗卻冷冽的世界。 |
第二 |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 筆鋒一轉,由雪景轉向對江山的讚譽。對歷代帝王的功業進行對比,凸顯紅軍將士的氣度和遠見。 |
第三 |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總結歷史,歌頌當今革命事業的偉大。表達了對紅軍將士的希望和鼓勵,展望革命必將勝利。 |
三、藝術特色
《沁園春·雪》藝術特色鮮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氣勢磅礴:語言雄渾有力,意象宏大,營造出氣勢恢宏的意境。
- 形象生動: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生動地描繪了雪景的壯麗和紅軍將士的英勇。
- 對比鮮明:將歷代帝王與紅軍將士進行對比,突出紅軍的氣度和胸懷。
- 語言凝練:字字珠璣,語言凝練精準,寓含深意。
- 節奏急促:前兩段節奏急促,表現了萬物被冰雪禁錮的壓抑和渴望。第三段節奏放緩,表達了胸懷開闊的展現。
四、版本與評價
《沁園春·雪》有多個傳抄和刊印版本,其中以 1936 年在《新華日報》首發的版本最為流傳。該詞受到廣泛好評,被譽為「雄視千古,震爍古今」的一代傑作。詞作中所體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氣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解放事業而奮鬥。
五、相關研究
《沁園春·雪》是中國詞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多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詞意、寫作背景、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專著。相關研究成果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部經典詞作提供了 valuable 的幫助。
延伸閲讀…
沁園春·雪_百度百科
毛澤東- 沁園春·雪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