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組成,與大熊座尾部構成星象重複。排列成鬥形於北天,七星易識,常作方位標識。從鬥口至斗杓連線,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前四星稱「斗魁」,後三星稱「斗杓」。現代星名為大熊座α、β、γ、δ、ε、ζ、η。鬥口兩星連線,朝天璇至天樞方向延長五倍,可找到北極星。
《史記天官書》雲:「鬥為帝車,巡四方,掌陰陽、歷法、氣候。」指天帝乘北斗巡視,統理時序變化。北斗居天中,當昆崙之上,運轉所指,應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主分野、年命,故稱「七政」。


古代亦傳北斗九星,七星顯現,另二星隱藏。張洞玄《玉髓真經》言北斗七星加輔星,術家稱左輔右弼,共成九星。竺可楨引《史記天官書》,認為矛、盾為一組,北斗七星、玄戈、招搖為九星。辛德勇指九星北斗之説出自緯書,緯學家增列輔與招搖為九星。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教授Andersen認為輔星為開陽雙星中的開陽增一,又稱大熊座80。另説輔星和弼星為梅西耶天體。北斗歷來受重視,緣於其與曆法密切相關。古人觀斗柄指向,判四季變換。雖歲差偏移,斗柄指向已異。
星名 | 現代星名 | 範圍 | 代稱 |
---|---|---|---|
天樞 | 大熊座α | 鬥口 | 貪狼星 |
天璇 | 大熊座β | 鬥口 | 巨門星 |
天璣 | 大熊座γ | 鬥口 | 祿存星 |
天權 | 大熊座δ | 鬥口 | 文曲星 |
玉衡 | 大熊座ε | 斗魁 | 廉貞星 |
開陽 | 大熊座ζ | 斗魁 | 武曲星 |
瑤光 | 大熊座η | 斗杓 | 破軍星 |
北斗七行
總覽
北斗七星,又稱北斗七行、北斗七政,是一個位於大熊座的星羣。它由七顆亮星組成,排列成北斗柄勺子的形狀,自古以來一直被用於導航和占卜。
七星名稱
星名 | 字面涵義 |
---|---|
天樞 | 天樞星,樞紐的意思 |
天璇 | 天璇星,旋轉的意思 |
天璣 | 天璣星,璣玉的意思 |
天權 | 天權星,權衡的意思 |
玉衡 | 玉衡星,衡量的意思 |
開陽 | 開陽星,啟開陽光的星星 |
搖光 | 搖光星,搖動光亮的星星 |
位置和特徵
北斗七行位於北極星附近,形成勺子的形狀。它高度可見,在北半球的夜晚全年都可以在天空中找到。七顆星排列在勺柄和勺頭,勺柄由天樞、天璇和天璣組成,勺頭由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組成。
歷史和文化意義
北斗七行自古以來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在中國古代,北斗七行被認為是天帝的住所,並與占卜聯繫在一起。在古代航海中,北斗七行也被用於導航,通過它們的位置推測方位。
科學意義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北斗七行是一個由七顆星組成的恆星羣。它們的組成和距離並不相同,並且不屬於同一恆星系統。天樞是一顆雙星系統,而開陽是一顆變星。北斗七行的星齡各不相同,估計在2億到10億年之間。
現代應用
今天,北斗七行仍然被用於航海和天文學中,但它們的用途已經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北斗七行可用於:
- 導航和定位
- 占星術和命理學
- 文化和象徵主義
- 科學研究和天文學
總結
北斗七行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星羣,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意義。它的七顆星排列成北斗柄勺子的形狀,在北半球的夜晚全年都可以在天空中找到。北斗七行是航海、占卜和天文學的重要工具,至今仍在各種領域中發揮作用。
延伸閲讀…
北斗七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斗七行解讀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