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 |
|—|—|
| 第一種哲學觀念 | 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和思維模式,源自先秦時期。 |
| 第一種要素 | 金、木、水、火、土 |
| 第二種要素 | 緯地圍觀構成的要素 |
| 相生相剋關係 | 五行間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 |
| 神秘文化元素 | 陽、氣、五行同樣屬於中國古代神秘文化。 |
| 主要概念 | 風水、算命、占卦、內丹、中醫 |
| 政治意義 | 五行開始作為政治治理的指引 |
| 天子遵循 | 遵循文王的做法,包括順用五行 |
| 禹治國大法 | 武王訪箕子問常理之次序,箕子回答上天賜禹治國大法有九類,五行是第一類 |
| 五行首初意義 | 當初為了讓人民用於日常的物品 |
| 五行配對 | 五行與五色、五味、五音、方位、季節、數字、天象、行星、天氣、器具、身體、德性對應。 |
| 生剋關係 | 五行相生相剋的模式與變化 |
| 五常配對 | 「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
| 空間圖形 | 以五芒星表示相生相剋,以中央和四方的空間模型表示四方屬性 |
| 五方 | 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
| 鄒衍學派 | 提出王朝更迭來自五行相勝的循環,以五德預示王朝興衰。 |
| 五行理論在人體 | 臟腑與五行相互影響 |
| 五行理論在生活 | 《禮記》中五行被視為與時間循環變化具有緊密關係。 |
| 五行理論在歷史 | 五行學説表現了古代中國人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是對自然界萬物發展的總體把握。 |
| 五行理論在當代 | 五行學説對於自然界萬物的運行規律有着一定的解釋,在醫療、環境、風水等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 |
屬五行:自然界的本質構成
屬五行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宇宙萬物皆屬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這五種元素相互作用、制衡,形成世界的運轉規律。


五行理論
五行理論認為,萬物皆由這五種元素組成,並且彼此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
-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對應表
五行理論將宇宙萬物進行分類,並對應到不同的性質和屬性:
元素 | 對應性質 | 例子 |
---|---|---|
金 | 剛強鋭利 | 兵器、金屬、秋 |
木 | 生機勃勃 | 植物、樹木、春 |
水 | 滋潤流動 | 河流、大海、冬 |
火 | 炎熱光明 | 陽光、火焰、夏 |
土 | 厚重包容 | 土地、山巒、四季 |
五行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行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中廣泛應用:
- 醫學:運用五行元素調整身體陰陽平衡,治療疾病。
- 風水: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佈置居家環境和建築格局,創造和諧的氣場。
- 占卜:使用五行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引人生方向。
五行與易經八掛的關係
五行理論與易經八掛密切相關,八掛代表方位和八卦:
八掛 | 方位 | 五行 |
---|---|---|
坎 | 北 | 水 |
坤 | 西南 | 土 |
震 | 東 | 木 |
巽 | 東南 | 木 |
離 | 南 | 火 |
兑 | 西 | 金 |
乾 | 西北 | 金 |
艮 | 東北 | 土 |
五行與八掛的結合,構成了一個更加複雜和完整的哲學系統,用於解釋和理解宇宙的運作規律。
五行與中醫
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對應不同的臟腑和經絡:
五行 | 臟腑 | 經絡 |
---|---|---|
金 | 肺、大腸 | 肺經、大腸經 |
木 | 肝、膽 | 肝經、膽經 |
水 | 腎、膀胱 | 腎經、膀胱經 |
火 | 心、小腸 | 心經、小腸經 |
土 | 脾、胃 | 脾經、胃經 |
人體的健康與五行元素是否平衡密切相關。中醫通過調理五行,達到陰陽平衡,治療疾病。
五行的影響與應用
五行理論作為一種世界觀,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哲學:五行思想貫穿於中國哲學,強調萬物的動態平衡和統一性。
- 文學:五行元素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用於表達人物性格、情感和命運。
- 藝術:五行理論影響了中國的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
總之,屬五行的思想深入中國文化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它不僅是一種分類系統,更是一種世界觀,詮釋著天地萬物的本質構成和相互關係。
延伸閲讀…
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詢表 – 八字算命
十二生肖五行查詢表(對應年份)|方格子v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