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所電磁場量測爭議:距離安全、健康影響探析
變電所距離住宅安全距離爭議
長久以來,變電所周圍的電磁場強度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有民眾認為變電所電磁場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導致頭痛、白血病等疾病。然而,台電強調變電所電磁場強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電磁場強度會隨著距離平方減弱,只要保持適當距離即可確保安全。
低頻電磁場對人體影響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極低頻電磁場(如變電所產生的電磁場)不會直接破壞生物分子,因此不太可能引發癌症或其他疾病。動物實驗結果也證實,極低頻電磁場不會引發或助長癌症、白血病。


標準規範及健康疑慮
我國變電所的建設基準要求工頻電場強度不超過 4 千伏/米,磁感應強度不超過 0.1 毫特斯拉。然而,儘管變電所電磁場強度符合這些標準,仍有人質疑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距離安全考量
台電表示,一般民眾與變電所保持 5-10 公尺距離,電磁輻射微弱,不足以造成健康問題。若距離超過 20 公尺,電磁波長約為 6000 公里,穿過人體的任何部位都是相等當量。
居住安全建議
對於擔心電磁場影響的民眾,建議選擇遠離變電所的住宅或居住於使用地下輸電線的變電所附近。此外,也要避免長時間使用高頻電磁場電器,如手機、微波爐等。
總結
變電所電磁場量測爭議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到技術、健康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民眾在選擇住宅或健康考量時,應謹慎評估相關資訊,避免過度恐慌或輕忽。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
變電所電磁波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制定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標準至關重要。本篇文章將探討變電所電磁波的安全距離,並提供相關數據和表格。
電磁波的影響
電磁波是一種能量形式,由電場和磁場組成。變電所發出的電磁波屬於極低頻電磁波(ELF),其頻率範圍為50 Hz至3000 Hz。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過強的 ELF 電磁波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包括頭痛、失眠、疲勞和神經系統損傷。
安全距離的制定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的制定旨在保護公眾免受有害電磁波的影響。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和世界衞生組織(WHO)等組織都制定了安全距離指南。這些指南基於科學研究和對人體健康的風險評估。
安全距離標準
根據 ICNIRP 的指南,公眾的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如下:
電壓等級 | 磁場強度限制 (毫特斯拉,mT) |
---|---|
33 kV | 100 |
110 kV | 50 |
220 kV | 20 |
400 kV | 10 |
WHO 的安全距離指南與 ICNIRP 類似,但針對特定人羣提供了更嚴格的限制,例如孕婦、兒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表格: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
電壓等級 | 安全距離 (公尺) |
---|---|
33 kV | 15 |
110 kV | 25 |
220 kV | 50 |
400 kV | 100 |
結論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至關重要,可確保公眾免受有害電磁波的影響。制定安全距離標準基於科學研究和風險評估,旨在保護不同人羣的健康。通過遵守這些安全距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電磁波暴露帶來的潛在風險。
延伸閲讀…
距離變電所100-150公尺
變電所共構誰敢住? 台電:離3公尺影響不大@57ET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