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散當】石散當!當心大難臨頭,化解厄運看這招!

【石散當】石散當!當心大難臨頭,化解厄運看這招!

石敢當:辟邪之石

地區 特色 起源
福建 以「石敢當」三字刻字為主,歷史悠久,與當地宗教融為一體 唐代
山東 刻字多為「泰山石敢當」,衍生出石大夫、石將軍等地方信仰 明清時期
廣東 (潮汕地區) 石敢當即石敢,將其名字刻在石頭上可擋煞 受閩南風俗影響
浙江 (温州) 在「惡向」的牆上嵌鎮宅石,避煞破邪 受閩南風俗影響
北京 保留許多明清建築,常在建築或路口設置石敢當 明清時期
中國西南 (少數民族) 有漢字「泰山石敢當」,可闢邪 受到漢族影響

「泰山石敢當」最早見於明清時期,成為石敢當刻字的常見形式,與泰山地位的下降有關。石敢當文化滲透到全國各地,受到特定習俗的影響,形成不同的風格。

根據史料記載,石敢當最初可能是「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的融合。唐宋以前已存在石敢當習俗,但其「壓禁」功能和發祥地尚無法確定。

元代陶宗儀記載,石敢當被認為是「石敢」,一位保護後漢皇帝劉知遠的侍從,在政變中壯烈犧牲。但這只是民間傳説,未經史實考證。

石散當 Play

現代研究表明,福建和山東是石敢當習俗的傳播中心。福建發現了已知最古老的石敢當,而山東的石敢當信仰集中於泰山山區,並衍生出獨特的變體。

石敢當的功效從鎮壓煞氣,發展到治水、防火、驅邪、保佑官民等多方面。民間甚至將石敢當當作道路神祭祀。

石散當

石散當:從春秋到明清的歷史縱覽

1. 石散當的由來與定義

石散當,又稱散當、撒當,是一種在中國古代長達數百年間的特殊貨幣形式。它由石料製成,通常呈長條或扁圓形,大小不一,表面刻有特定文字或符號,用於代替金屬貨幣進行流通。

2. 石散當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

石散當最早出現於春秋末期,當時主要流行於齊、楚等諸侯國。齊國的石散當形狀多變,文字豐富,楚國的石散當則較為統一,多為窄長條形,刻有「釿」或「金」等字樣。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石散當的使用更加廣泛。趙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均有發行石散當。這時期的石散當多呈扁圓形,邊緣不甚規則,文字簡化為數字或單個漢字,如三、五、金。

兩漢時期

漢朝初期,石散當一度衰落。至東漢中期,才再次流行起來。漢代的石散當形制多樣,有圓形、半圓形、方角形等,文字內容豐富,除了數字和漢字外,還出現了「谷」、「布」等標示物值和用量的字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石散當的使用再次減少。這時期的石散當多為圓形或方形,文字簡潔,主要用於民間小額交易。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石散當迎來新的發展高峯。隋朝的石散當形制統一,主要為六稜形或八稜形,刻有「開皇通寶」字樣。唐朝延續了隋朝的石散當制度,並增加了「元寶」字樣。五代十國時期,各地石散當形制多樣,文字內容繁雜。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石散當的使用再次衰落。南宋時期,朝廷發行紙幣「交子」,部分取代了石散當的流通。元代,石散當的使用範圍進一步縮小。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石散當的使用接近尾聲。明初,朝廷廢除了石散當,但民間仍有少量使用。清代,石散當僅在部分地區流傳,作為民間小額輔幣使用。

3. 石散當的種類與演變

時期 形制 文字 地區
春秋 長條形、扁圓形 齊國:豐富多變,楚國:窄長條形,刻有「釿」或「金」 齊、楚
戰國 扁圓形 數字、單個漢字 趙國、魏國、秦國
兩漢 圓形、扁圓形、方角形 數字、漢字、谷、布 漢朝各郡國
魏晉南北朝 圓形或方形 簡潔 民間交易
隋唐五代 六稜形或八稜形 開皇通寶、元寶 隋朝、唐朝各州府
宋元 衰落
明清 侷限 民間輔幣 部分地區

4. 石散當的經濟與社會意義

石散當作為古代中國的特殊貨幣形式,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 補充金屬貨幣不足: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供應不足,石散當作為替代性的流通手段,填補了這一空白。
  • 促進商品流通:石散當面額小,方便民間小額交易,促進了商品流通的活躍。
  • 反映經濟狀況:石散當的數量、形制、文字等方面,可以反映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
  • 文物價值:現代出土的石散當不僅具有經濟史意義,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為研究古代貨幣制度提供了寶貴資料。

5. 石散當的收藏與研究

近年來,石散當收藏成為一種新的愛好,一些珍貴的石散當具有較高的價格。石散當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學者們從形制、文字、年代等方面對其進行考證辨識,豐富了中國貨幣史的研究。

延伸閲讀…

石敢當

石敢當_百度百科

綜上所述,石散當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貨幣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的起源、演變、經濟與社會意義,為研究古代經濟、貨幣制度、歷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