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白崇禧國共內戰時光譜
1949年
-
1月1日:蔣發表元旦文告,暗示與中共和談意願[8:308]。
-
1月2日:蔣致電白,稱收到白關於和談建議的電報[24:8767],但強調白仍應堅守華中陣地[24:8767]。
1948年
-
12月30日:白再次發出通電,催促蔣表態和談意願[24:8763]。
-
12月24日:白致電蔣,建議與中共謀和[53:126]。
-
12月8日:蔣命令白調遣第二軍增援南京,但遭到白拒絕[51:15]。
-
12月1日:宋希濂、王凌雲抵南京向蔣匯報白在漢口的言論[50:371]。
-
11月27日:白接到蔣電,要求白傳令宋希濂、王凌雲來南京[50:370]。
-
10月30日:蔣聆悉廖耀湘兵團在東北戰場全軍覆滅,飛返南京[50:366]。
-
10月初:白召開作戰會議,制定應對中共軍隊即將合流的作戰方針[49:314]。
-
7月:白出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統一指揮華中及徐州兩個剿匪總司令部[24:8631]。
1947年
-
11月27日: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改組為華中剿匪總司令部[24:8416]。
-
11月10日:蔣召見白,討論在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揮所[8:307]。
-
10月2日:白飛赴徐州,佈置防務[24:8424]。
-
7月24日:白與美國特使魏德邁會面,討論南京政府面臨的軍事形勢[24:8388],白批評蔣的軍事指揮無能[24:8388]。
-
4月23日:白兼任國防部部長[24:8340]。
-
4月17日:白兼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24:8336]。
1946年
-
6月2日:白因派兵鎮壓二二八事件返回南京[45:424]。
-
6月1日:白出任首任國防部部長[1:103]。
-
5月25日:蔣派白飛往中國東北督戰[9:220],指揮杜聿明發起的攻勢[9:220]。
-
3月28日:白召集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24:8323]等人開會,重申對犯罪份子的嚴懲態度[24:8323],並指示公開拘捕和限制人犯通信[24:8323]。
-
3月25日:白稱台灣騷亂大致平息[24:8321],少數逃匿的暴動分子約1000人[24:8321]。
-
3月22日:白在台中廣播[24:8318],稱圖謀叛亂的主犯必須從懲辦[24:8318],並稱國軍為綏靖地方將痛剿徹底肅清[24:8318]。
-
3月20日:白發表談話,慰問外省籍公務人員不要因損害而灰心喪志[45:424]。
-
3月18日:白在台北賓館召見各界,稱台省事件系受共產黨分子煽動[24:8315],盼望暴動分子早日歸來,並稱政府決不追究[24:8315]。
-
3月17日:白及蔣經國抵達台北[45:423],處理二二八事件善後事宜[1:103]。
-
3月11日:白奉命赴台“宣慰”,並權宜處理各項事務[24:8309]。
-
2月27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45:423]。
1945年
-
11月:蔣召集復員整軍會議[8:307],白主張反對裁軍[8:307]。
-
10月3日:白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24:7847]。
-
10月20日:白參加蔣五十九歲華誕宴席[44:200]。
-
10月1日:李為北平行轅主任[8:307]。
-
9月19日:日本開始移兵廣西[36:155]。
-
9月15日:李任漢中行營主任[8:307]。
-
8月26日:白赴長江以北各戰區巡視軍事[24:6359]。’, ‘- 7月14日:白前往湖南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建議調整戰區主力部署[8:306]。
-
6月22日:白從重慶飛桂林,與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會商[8:306]。
-
6月13日:白隨蔣校閲陸軍第二〇一師[9:187]。
-
5月29日:白隨蔣、宋美齡旅次陝西臨潼[9:179]。
-
5月17日:蔣派白飛往中國東北督戰[9:220]。
-
5月10日:白晉升為中將[24:8058]。
-
4月29日:白隨蔣、宋美齡旅次陝西臨潼[9:179]。
-
4月:白兼任軍訓部長[9:180]。
1944年
-
10月:國共關係惡化,白奉令與周恩來、葉劍英會商軍事[8:306]。
-
10月30日:白從柳州飛重慶,向蔣報告湘桂戰況[8:306]。
-
9月19日:日本軍第5師團突然在欽縣登陸[38:156]。
-
9月:日本軍發動贛湘作戰,分六路會攻長沙[9:151]。
-
8月:西南行營主任白在廣東英德召集南方各將領舉行軍事會議[33]。
-
7月14日:白去湖南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建議戰區主力在湘桂鐵路兩側以使日軍不由此入桂林[8:306]。
1943年
-
9月:白出席五屆十一中全會,通過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8:306]。
-
7月:蔣派白到蘭州,處理甘肅回民暴動善後[8:306]。
1941年
- 皖南事變後,白主張反共[8:306]。
1940年
-
11月6日:蔣、宋美齡夫婦抵達桂林,在白桂林家中探望白母親馬太夫人[9:153]。
-
10月:國共關係惡化,何應欽、白奉令與周恩來、葉劍英會商軍事[8:306]。
-
3個月後,白回重慶擔任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職[8:306]。
-
2月25日:蔣召開“柳州會議”[8:306],檢討桂南會戰得失[42]。
1939年
-
12月3日:白擔任桂林行營主任,統一指揮4個戰區[8:305]。
-
11月25日:軍事委員會在長沙召開“南嶽會議”[34:145],會中決議設立桂林行營[34:145]。
-
11月19日:白由重慶飛桂林[40:156,160]。
-
11月16日:蔣在重慶召見白,令其不必再參加中國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立即返桂林指揮作戰,並以桂林行營主任全權指揮第五軍等中央直系部隊[39:156]。
-
8月:日本軍發動贛湘作戰,分六路會攻長沙[9:151]。
-
1月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於重慶開會,1月25日閉會,白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35]。
1938年
-
9月2日:居正、程潛、朱培德飛南寧,蔣桂議和,共同抗日[21:100]。
-
7月:白代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長江北岸武漢保衞戰[8:305]。
-
6月5日:白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部署武漢會戰之最高軍事會議[31:136]。
-
6月:白指揮“武漢保衞戰”,與日本軍盤桓5個月[32:142]。
-
4月4日,台兒莊大戰方酣之際,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由於赴武漢開中國國民黨臨時全會,順道到徐州探望李宗仁;次日晨,李偕黃旭初前往訪問白崇禧[30:134]。
-
3月24日:台兒莊戰役前夕,蔣攜白飛抵徐州,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3人視察隴海鐵路前線;蔣當天離開,命令白留下,協助李作戰[28]。
-
2月初:蔣扣胡漢民,古應芬南下策動陳濟棠聯桂反蔣;4月白偕張發奎赴廣東轉香港晤汪精衞,適孫科銜命調停,遂約同廣州反蔣;5月1日成立廣州國民政府;6月兩廣組成第一、四集團軍,白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8:303]。
-
1月:蔣辭去國民政府主席之職,蔣廣兩派因胡漢民事件分立漢口、南京,白出席一中全會,12月28日推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8:303]。’, ‘\n1937年
-
8月4日:蔣派專機至桂林將白接往南京[25:108]。
-
7月27日:蔣派劉斐赴廣西,敦促白至南京[24:5522]。
-
7月:抗日戰爭前夕,蔣任李為第五路軍總司令,白為副總司令,並派參謀總長程潛至廣西監督各將領就職宣誓[9:103]。
-
“七七”蘆溝橋事變,中日大戰爆發,蔣號召全國抗日[9:103]。
1936年
-
9月:廣西堅持抗日;蔣納程潛意見,蔣桂和解;蔣初欲在廣州晤白,張定璠急電阻止,改由李飛廣東見蔣[8:305]。
-
7月:廣東內變,廣西堅持抗日;蔣納程潛意見,蔣桂和解[8:305]。
-
6月:白派李品仙飛長沙爭取何鍵,頃中央軍抵衡陽,桂軍止進;白建議在廣州成立抗日政府,陳濟棠不敢納[8:305]。
-
5月:胡漢民病逝,蔣藉此收回陳濟棠廣東軍政,陳濟棠強邀李、白借抗日反蔣;白先飛廣東會商主慎重,因陳濟棠堅決而同意聯合行動,為“兩廣事變”[8:304]。
1935年
-
蔣邀李於3月下旬在貴陽會晤,不應;白僅派張定璠、劉斐於3月27日在貴陽晤蔣[8:304]。
-
紅軍長徵與白函電交責使蔣憤激,蔣邀李於3月下旬在貴陽會晤,不應;白僅派張定璠、劉斐於3月27日在貴陽晤蔣[8:304]。
-
是年,白稱為抗戰準備,大興學校,改革税收,堅定“自衞、自給、自足”、“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全省皆兵[9:73]。
1934年
- 6月18日:白飛廣東晤何鍵,先是蔣派何鍵到廣州;白藉此與餘漢謀商談於贛南,並閲王贊斌師;回廣州後,陳濟棠召集會議,白稱蔣以第五次“圍剿”在東線、北線署重兵,意壓江西紅軍向南,應避戰免為蔣所乘[8:304]。
1933年
-
11月:閩變,此前陳濟棠、陳銘樞到南寧聯繫,李、白以做法激進拒絕參加;並電邀胡漢民、陳濟棠在廣東成立抗日政府,未得積極反應[8:304]。
-
5月:南京明令陳濟棠為南路剿總司令,白為副司令;廣東派餘漢謀軍、廣西派王贊斌師駐贛南,防蔣南犯[8:304]。
1932年
-
蔣、汪分主軍政,兩廣靠胡漢民與南京對峙;李在廣東與陳濟棠聯絡胡漢民,白主持廣西軍政[8:304]。
-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派蔡元培等赴廣東談和,召集上海和會;南京、廣東分召四全大會,後在南京一中全會統一;白在四全大會當選中執委,廣州設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委會[8:303]。
-
12月中:應廣東中委要求,蔣第二次下野;白出席一中全會,12月28日推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8:303]。
1931年
-
4月:白偕張發奎赴廣東轉香港晤汪精衞,適孫科銜命調停,遂約同廣州反蔣;5月1日成立廣州國民政府;6月兩廣組成第一、四集團軍,白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8:303]。
-
2月末:蔣扣胡漢民,古應芬南下策動陳濟棠聯桂反蔣;4月白偕張發奎赴廣東轉香港晤汪精衞,適孫科銜命調停,遂約同廣州反蔣;
白崇熙:國民革命軍將領
簡介
白崇熙(1893-1949),字健生,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將領。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長、陸軍大學校長、桂系軍閥首領。
早年經歷
白崇熙出生於軍人世家,幼年習武,1912年考入保定軍校第2期步兵科。畢業後,歷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
桂系時期
1927年,白崇熙返回廣西,與李宗仁等組建桂系軍閥。他出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兼第7軍軍長,控制廣西軍政大權。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與蔣介石交戰。1932年,協助蔣介石剿滅陳濟棠。
延伸閲讀…
白崇熙
白崇熙- 族訊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白崇熙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他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表現英勇。1941年,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指揮全國抗戰。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白崇熙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兼陸軍總司令。他率部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與解放軍激戰。
晚年
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白崇熙隨蔣介石赴台。1949年12月2日,因飛機失事去世。
主要成就
- 抗日戰爭時期,指揮第五戰區取得一系列勝利,被譽為“抗日名將”。
- 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統一指揮全國抗戰。
- 建立桂系軍閥,長期控制廣西軍政大權。
評價
白崇熙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但也參與了國共內戰。他的政治立場和軍事才能至今仍備受爭議。
生平年表
年份 | 事件 |
---|---|
1893 | 出生於廣西桂林 |
1912 | 考入保定軍校 |
1926 | 參加北伐戰爭 |
1927 | 返回廣西,組建桂系軍閥 |
1930 | 參加中原大戰 |
1937 | 抗日戰爭爆發,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
1941 | 接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
1945 | 國共內戰爆發,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 |
1949 | 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 |
1949 | 因飛機失事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