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時辰
時序流轉,時辰更迭。自古以來,時辰作為計時單位,將一晝夜均等分為十二等份,各取其名。相傳,各時辰之名源於十二生肖動物的出沒時段。


時辰 | 時間跨度 | 對應生肖 |
---|---|---|
亥時 | 21~23點 | 豬 |
戌時 | 19~21點 | 狗 |
酉時 | 17~19點 | 雞 |
申時 | 15~17點 | 猴 |
未時 | 13~15點 | 羊 |
午時 | 11~13點 | 馬 |
巳時 | 9~11點 | 蛇 |
辰時 | 7~9點 | 龍 |
卯時 | 5~7點 | 兔 |
寅時 | 3~5點 | 虎 |
醜時 | 1~3點 | 牛 |
子時 | 23~1點 | 鼠 |
時辰之名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同時寄託了福運吉祥的寓意。亥時,夜深人靜,安豬睡眠;戌時,暮色四合,犬守門户;如此種種,寓意平安祥和。
此外,時辰文化與傳統醫學息息相關。隋唐之後,時辰開始與十二經脈對應,相傳不同時辰對應著不同的經脈氣血運行,影響著人體健康。由此衍生出子午養腎、卯酉練肺、申戌練脾胃等保健養生理念,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戍時:古人夜間作息的指南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有著豐富而精緻的夜間生活,而「戍時」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本文將探討戍時的定義、歷史淵源和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戍時
戍時,又稱「夜半」,是指晚上9點至11點的時間段。在古代,夜間被分為五個時辰,戍時為第四個時辰。
| 時辰 | 時間 |
|---|---|
| 未時 | 下午1點至3點 |
| 申時 | 下午3點至5點 |
| 酉時 | 下午5點至7點 |
| 戌時 | 下午9點至11點 |
| 亥時 | 晚上11點至凌晨1點 |
歷史淵源
戍時的概念起源甚早,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當時,中國使用十二時辰制,戍時作為其中之一。到了漢代,戍時開始被用於制定宵禁制度,禁止夜間出遊。
古人生活中的戍時
戍時是古人夜間作息的重要分界點。在此時,許多活動應當結束,人們準備入睡。
- 官吏退朝:古代官吏通常在戍時左右退朝。
- 店家關門:大多數店家在戍時關門歇業。
- 平民就寢:普通平民在戍時左右就寢。
- 守夜開始:戍時也是守夜開始的時間。官府派出的守夜隊伍會在街頭巡邏,防止盜賊。
戍時的文化意義
戍時不僅是一個時間分界點,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 宵禁:戍時的宵禁制度反映了古代對社會秩序的重視。
- 夜間活動:儘管宵禁,但戍時也是一些特殊夜間活動的時間,如守歲、廟會。
- 文學創作:戍時常常出現在古詩詞中,作為夜深人靜、思緒萬千的意象。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