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上去人】平上去入的秘密:讓你的聲音更抑揚頓挫

【平上去人】平上去入的秘密:讓你的聲音更抑揚頓挫

聲調的演變:從起源到現代

「聲調」一詞源於南朝時期,當時的周顒和沈約提出四聲的概念,即平、上、去、入。而現今漢語的聲調標記依舊沿用這四種聲調。

日本遣唐僧在八世紀的記載中描述了四聲的特點,而明朝僧人的《玉鑰匙歌訣》也曾提及四聲。但今日漢語方言中聲調的演變各不相同,印證了聲調在上古漢語中就已存在。

平上去人 Play

隋朝《切韻》中的聲調記錄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將漢字按韻目和聲調分類,可幫助我們窺見中古漢語的聲調。而現代方言材料也佐證了中古漢語的確有平、上、去、入四聲,儘管具體的調值難以確定。

中古漢語聲調的演變

平上去人

中古漢語的四聲是由上古漢語因韻尾輔音脱落而演化而來,其中上聲來自脱落的聲門塞音,去聲來自脱落的[-s]韻尾,入聲來自韻尾為清塞音的音節。平聲則無這些特徵。

聲門塞音作為獨立音段

某些閩語和客家話方言仍保留著聲門塞音,這與越南語的演化類似。聲門塞音在這些方言中的表現形式包括獨立的聲門塞音音段、元音嘎裂化或去鼻化。

入聲是否屬於聲調

有些學者質疑入聲是否應歸類為聲調,認為入聲只是一系列以塞音(p、t、k)收尾的韻母之統稱。然而,反對者認為入聲與平、上、去三聲存在音韻對應關係,不應歸於純粹的語音學分類。

四聲的方音發展

四聲在方音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巨大變化,主要包括平分陰陽、全濁上變去、官話失去入聲等。

粵語中的四聲

粵語是漢語變體中四聲分化最為明顯的例子,平聲、去聲、入聲都分化為陰陽兩類。

陰陽平仄與反切

陰陽平仄是漢語聲調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音可以根據清濁和聲調的不同讀出四種不同的調值。而反切是漢字音韻學中用兩個字代表一個字的讀音的方法。

漢字音韻演變表

中古四聲 現代漢語聲調 韻尾特徵 漢字書寫
平聲 中平調
上聲 高平調 聲門塞音
去聲 低平調 [-s]
入聲 促調 清塞音

平上去人:漢語聲調的聲調標記系統

在漢語語言學中,「平上去人」是一個重要的聲調標記系統,用於標示普通話中的四種聲調:

聲調 標記 形容 頻率
平聲 ˉ 最高
上聲 ˊ 其次
去聲 ˇ 次低
人聲 ` 最低

平聲

平聲是最長最平穩的聲調,音高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線上。它是漢語中最常見的聲調。

上聲

上聲是一個先低後高的聲調,音高從低到中位,然後迅速上升到高位。

去聲

去聲是一個先高後低的聲調,音高從高位迅速下降到低位。

人聲

人聲是一個短促而平緩的聲調,音高在最低點處快速地結束。它是漢語中最不常見的聲調。

「平上去人」的由來

「平上去人」一名源於古代漢語的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其中,「入聲」因為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因此取而代之的是「人聲」。

「平上去人」在國語注音符號中的標記

在國語注音符號中,平上去人的聲調分別用以下符號標記:

聲調 標記
平聲 沒有標記
上聲 ˊ
去聲 ˇ
人聲 `

聲調對漢語發音的影響

聲調是漢語中辨別語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聲調可以區分不同的詞彙,例如:「媽」、「麻」、「馬」、「罵」這四個字,它們唯一的區別就在於聲調。

聲調標記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聲調標記有助於外國學生學習和發音漢語,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漢語的音節結構和語法規則。

延伸閲讀…

平上去入-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辭典檢視[平上去入: ㄆㄧㄥˊ ㄕㄤˇ ㄑㄩˋ ㄖㄨˋ]

總結

「平上去人」是漢語聲調標記的重要系統,用於標示普通話中的四種聲調。不同的聲調對漢語發音起著關鍵作用,並且是辨別不同語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聲調標記對於漢語教學和學習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