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穴,足陽明胃經要穴,古稱太一。位於腹部,臍上7公分,旁開正中線6公分。
取穴方法:


- 準確法:臍與劍突中點下緣,外側乳頭中線距離的一半。
- 簡易法:臍上1/4,旁開乳頭正中線一半。
主治疾病:
- 消化系統:胃痛、腹脹
- 心理情緒:心煩、癲癇
針灸療法:
- 刺入深度:0.8-1.2公分
- 艾灸量:艾炷3-7壯,或艾條5-15分鐘
歷史記載:
古代醫書中,太乙穴被廣泛記載,用於治療癲癇等神志疾病。其中,《針灸甲乙經》提到:「癲疾狂吐舌,太乙及滑肉門主之。」
神奇之處:
中醫認為,太乙穴具有極佳的鎮靜安神功效,是治療癲癇的要穴。因此,常被喻為人體自帶的鎮定「藥」,幫助緩解精神緊張和癲狂症狀。
注意事項:
針灸或艾灸太乙穴時,應由專業醫師進行,避免不適當的操作造成傷害。
太乙穴:養生奇穴,延年益壽
太乙穴,中醫穴位之一,位於人體的足太陰脾經上,當足大趾指甲根部外側端,赤白肉際處。太乙穴具有健脾益氣、調中理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虛勞、脾胃不和、心神不寧等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延伸閲讀…
神奇的太乙穴,又稱鎮驚穴,鎮驚安神治療瘋癲、狂躁的要穴
太乙穴
穴位定位
- 足大趾指甲根部外側端
- 赤白肉際處
功效
症狀 | 功效 |
---|---|
脾胃虛弱 | 健脾益氣 |
消化不良 | 調中理氣 |
心神不寧 | 寧心安神 |
失眠多夢 | 安眠 |
疲勞無力 | 補益氣血 |
取穴方法
- 正坐或仰卧,放鬆足部。
- 找到足大趾指甲根部外側端。
- 赤白肉際交界處即為太乙穴。
按摩手法
- 按揉法:用拇指或食指腹點按或揉按太乙穴,持續1-2分鐘,每日1-2次。
- 艾灸法:艾條點燃後置於太乙穴上,燻灸5-10分鐘,隔日1次。
注意事項
- 針刺太乙穴時,宜淺刺,深度不超過0.5寸。
- 艾灸太乙穴時,注意火候,避免燙傷。
- 按摩太乙穴時,輕柔適度,避免過度用力。
- 孕婦、經期婦女不宜按壓太乙穴。
臨牀應用
- 脾胃虛弱:太乙穴與胃經相通,按揉太乙穴可健脾益氣,調理脾胃。
- 消化不良:按揉太乙穴可疏肝理氣,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 心神不寧:太乙穴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按揉太乙穴可緩解心神不寧,改善睡眠品質。
- 失眠多夢:太乙穴有助於安定心神,改善失眠症狀。
- 疲勞無力:太乙穴可補益氣血,緩解疲勞無力。
相關穴位
- 足三里:脾經常用穴,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脾胃功效。
- 三陰交:脾經合穴,具有健脾益氣、調和三陰功效。
- 中脘:胃經募穴,具有健脾益胃、和胃止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