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檢視
前言


填海工程,即從海域、湖泊或河流中奪取土地,是沿海城市擴張領土的有效手段。然而,過度的填海行為也引發了生態和社會問題的擔憂。本文將探討全球各地的填海實例,分析其優劣勢,並探究香港在填海議題上的爭議。
國際案例
- 荷蘭:自13世紀以來,荷蘭積極圍海填海,其中弗萊福蘭省幾乎全為填海而成,堪稱「造陸者」。
- 日本:填海造地歷史悠久,二戰後因人口激增,興建了大量機場、港口和新城區。
- 新加坡:建國以來,新加坡已填海造地100多平方公里,諸如樟宜國際機場和裕廊島等地標都是填海而建。
- 香港:香港山多平地少,自19世紀起不斷填海造地,面積已超過全香港總面積的6%。
- 摩納哥:1981年,摩納哥開始填海造陸,建設了豐維埃耶新城,擴大國土面積12%。
- 仁川:仁川國際機場原為兩個島嶼,通過填海連成一塊。
香港填海議題
香港填海工程由來已久,但近年來規模和爭議不斷擴大。
- 明日大嶼願景:香港政府近年來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旨在填海造地1,700公頃,興建人工島和改善工程,預計耗資超過6,240億元。
- 反對聲音:環保組織和市民對填海工程提出質疑,認為其將破壞生態環境,並導致水質污染。
- 政府立場: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主張填海技術已進步,不會對生態造成損害,但其説法遭到專家質疑。
- 補償措施:政府承諾對受填海影響的生態進行補償,但專家指出,補償措施並非萬能。
- 水流和水質影響:填海工程會改變水流方向,影響水質,並導致人工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海中。
結論
填海造地可為城市創造急需的土地,但也會帶來諸多生態和社會問題。因此,在考慮填海工程時,應謹慎評估其利弊,並尋求平衡的解決方案。各國在填海造地的實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助於香港在這一議題上作出明智的決定。
填海的負面影響
填海,也就是在沿海地區將海洋或河口填平,以獲得更多的土地面積的做法,對於環境和生態系統會造成多重負面的影響。
生態系統的破壞
填海的最嚴重影響之一是對沿海生態系統的破壞。填海會摧毀潮間帶、紅樹林和其他重要的棲息地,這些棲息地支持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此外,填海會阻斷水流,擾亂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導致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無法存活。
沿海侵蝕
填海會改變海岸線的形狀,並創造更大的暴露面積。這會導致沿海侵蝕,因為波浪能量沒有天然的防護措施,直接撞擊到海岸線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沿海侵蝕會危及沿海基礎設施和建築。
水質下降
填海工程會釋放出大量沉積物和污染物進入水中,導致水質下降。這些污染物會危害海洋生物並降低水體的供氧量。此外,填海會改變水流模式,導致水體停滯和污染物堆積。
漁業資源減少
沿海生態系統是許多商業魚類的重要育養場。填海會減少這些育養場的面積,導致魚類數量下降。這會影響漁民的生計並減少食物來源。
填海的負面影響一覽表
負面影響 | 説明 |
---|---|
生態系統破壞 | 潮間帶和紅樹林等棲息地的消失 |
沿海侵蝕 | 波浪能量直接撞擊海岸線,導致侵蝕 |
水質下降 | 沉積物和污染物的釋放,影響水體品質 |
漁業資源減少 | 育養場面積減少,魚類數量下降 |
海岸線改變 | 海岸線形狀改變,可能影響航運和旅遊 |
濕地喪失 | 紅樹林和其他濕地消失,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緩衝風暴 |
地面沉降 | 土地重量增加,導致地面沉降,可能導致洪水 |
經濟損失 | 漁業和旅遊業受影響,降低地區經濟 |
社會影響 | 沿海社區被迫搬遷或重建 |
結論
填海雖然可以提供額外的土地面積,但其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在考慮進行填海工程時,必須仔細權衡利弊,並採取措施將潛在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替代性的方案,例如沿岸修復和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可以提供更不具破壞性的方法來滿足土地需求。
延伸閲讀…
填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填海的昂貴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