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滅虢
[春秋時候,晉獻公為了擴張版圖,意欲攻打虢國。然而,晉虢之間隔著虞國,探詢借道之法成為重中之重。]
為此,晉獻公召見臣子荀息。荀息言:「虞君目光淺薄,貪圖富貴。吾等獻上珍寶與駿馬,彼必允借道。」


獻公猶豫,荀息進諫:「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滅虞危。珍寶暫寄虞公,實為晉之期許。」獻公遂納其議。
荀息親赴虞國,備禮寶物。虞公心動,應允借道。旋即,晉軍順利通過虞地,抵達虢國境內。
虢君不察虞晉勾結,倉促迎戰。晉軍勢如破竹,虢國軍力不支,終告滅亡。
滅虢後,虞公見虢國已滅,恐生變故,索還寶物。獻公遂使荀息致函虞公:「虢國已滅,虞國唇亡齒寒。珍寶乃虞之護身符,獻公暫借安虞。」
虞公無奈,只得作罷。晉獻公巧借虞道,滅虢而得其利。虞國表面得寶,實則成為晉之附庸,時時 受脅。
事件 | 結局 | 原因 |
---|---|---|
晉獻公滅虢 | 晉得虢地虞受脅 | 虞公短視貪婪,獻公借道滅虢,虞虢關係破裂 |
虞公借道 | 晉軍順利通過虞地 | 荀息獻寶,虞公抵擋不住誘惑 |
獻公納荀息議 | 晉軍順利借道 | 獻公捨己為國,重臣獻良策 |
荀息建議獻寶 | 虞君答應借道 | 虞國尚小,虞君貪財忘義 |
晉獻公攻虢 | 虢國覆亡 | 虢國孤立無援,晉國兵強馬壯 |
唇寒齒亡:唇齒相依,共存亡
唇寒齒亡意思
「唇寒齒亡」這則成語意指嘴唇與牙齒唇齒相依,如果嘴唇失去温暖,牙齒也會受凍,比喻兩個或多個相關的人或事,唇齒相依,關係密不可分。如果其中一方受到損害,另一方也難以倖免。
成語出處
《後漢書.公孫述傳》:「唇亡則齒寒;齒寒,則唇亡矣。」
唇寒齒亡的運用
國際關係
在國際關係中,唇寒齒亡常被用來形容國際聯盟或聯盟國之間的關係。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與英國等同盟國間的關係,唇齒相依,共同抗敵。
現實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唇寒齒亡也適用於各種人際關係或利益關係。例如:
關係類型 | 唇寒齒亡的表現 |
---|---|
夫妻關係 | 夫妻一心,患難與共 |
朋友關係 | 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
同事關係 | 同事間合作無間,互助共榮 |
供應鏈關係 | 廠商與客户相互依存,共同維繫生產 |
唇寒齒亡的歷史案例
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爭霸
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為爭奪霸權而展開長期的戰爭。吳王夫差以水軍強盛,而越王勾踐以步兵精鋭。公元前494年,吳國大敗越國,勾踐被迫向夫差稱臣。
勾踐卧薪嘗膽,伺機報仇。公元前473年,勾踐趁機發動復仇戰爭,大敗吳軍。吳國國力衰微,最終被越國所滅。
吳越爭霸的歷史,正是「唇寒齒亡」思想的印證。吳國與越國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吳國戰敗,越國也失去平衡,最終被滅亡。
三國時期的曹操與袁紹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曹操與袁紹為爭奪天下而展開激烈的鬥爭。曹操勢力較弱,而袁紹則兵強馬壯,有統一中原之勢。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奇謀奪取烏巢,大敗袁紹。袁紹勢力受挫,一蹶不振。公元202年,曹操平定河北,袁紹病死。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的較量,是「唇寒齒亡」的又一次生動詮釋。曹操獲勝,袁紹勢力覆滅;袁紹戰敗,曹操也難以獨霸天下。
總結
「唇寒齒亡」成語藴含著深刻的哲理,告訴我們唇齒相依,共存亡。在人際關係、合作關係或國際關係中,唇寒齒亡的原則都適用。只有唇齒相依,共同維護友好和諧的關係,才能共榮共存。
延伸閲讀…
唇亡齒寒-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唇寒齒亡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