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名由來】台南地名洩漏居民秘密?探索大腳腿背後的驚人真相

【台南地名由來】台南地名洩漏居民秘密?探索大腳腿背後的驚人真相

南台灣文化之都:府城台南

古都台南,擁有豐富的人文風情,作為歷史發源地,見證了台灣的興衰榮辱。歷經不同統治,荷蘭、清朝、日本,留下多元文化色彩。

市府積極推動文化建設,館舍林立,提供多元藝文體驗。博物館、文化中心,展現歷史文化脈動,見證府城傳奇。

台南地名由來 Play

宗教信仰自由,廟宇眾多,豐富多元的民俗慶典,反映台南的虔誠與熱情。

飲食文化精采絕倫,獨創小吃,源自於日常,卻令人回味無窮。鮮甜的蝨目魚、酥脆的蝦捲,還有香氣四溢的牛肉湯,都是必嚐的美味。

台南地名由來

沿海漁業興盛,港口漁港交錯,豐富的海鮮滋養著台南人。鹽田文化歷史悠久,見證了台南與海洋的緊密相連。

農業經濟發達,水果種類繁多,芒果、蓮子、文旦,香甜多汁,聞名遐邇。昔日糖廠、鹽場,傳承歷史足跡,訴説著產業轉型的過往。

工業經濟多元,化工、電子、汽車零件,蓬勃發展,支撐著台南經濟。南部科學園區的設立,帶動高科技人才匯聚,創造就業機會。

從傳統民俗到現代藝術,從古城古巷到摩登大樓,台南融合古今新舊,多元而迷人。作為南台灣的文化重鎮,台南持續發光發熱,展現獨特的魅力。

台南地名由來

簡介

隨著時光的推移和人文發展,台南的地名經歷了多重演變。從原住民的「大員」,到明清時代的「東安坊」,再到現今的「台南市」,每一處地名都藴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本文將探討台南地名演變的脈絡,並列舉各個行政區地名由來的典故和意義。

荷蘭統治時期的地名

荷蘭人於1624年登陸台灣,在今台南市建立了「大員」堡壘。該地名來自於荷蘭語「大員」(Tayoan),意指「寬闊的沙洲」。荷蘭人將大員作為其在台灣的行政中心,並發展了許多聚落,如安平、赤崁、新港等。

明鄭時期的地名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了明鄭王朝。為了加強對台灣的統治,鄭成功在今台南市設立「東安坊」,取「安於東方」之意。東安坊涵蓋了安平、赤崁等昔日荷蘭人發展的聚落。

清朝時期的地名

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為簡化行政區劃,清朝將台灣府的北路地區劃為「台南府」。「台南」一名來自於「台灣府城」,而「府城」則指代當時省城所在的赤崁地區。清朝時期,台南府轄下設有許多縣廳,如安平縣、鳳山縣等。

日治時期的地名

1895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在台南府設置「台南縣」,同時將府城改名為「台南市」。日治時期,台南縣轄下設有許多郡廳,如新豐郡、嘉義郡等。

民國時期的地名

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將台南縣與台南市合併升格為「台南市」,成為現行的直轄市。光復之後,台南市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並陸續升格了許多原屬縣轄的鄉鎮為市或區。

行政區地名由來

延伸閲讀…

台南縣市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幸運帶給您- 痞客邦

台南舊地名 – YouTube

在台南市的各個行政區中,地名由來各有特色:

行政區 由來
安平區 荷蘭語「安平」(Anping)
安南區 原屬安平鄉,後因與「安平」同音而改名
中西區 位於台南市中心,曾劃分為「中區」和「西區」
東區 位於台南市東側
南區 位於台南市南側
北區 位於台南市北側
東寧區 紀念鄭成功建立的明鄭王朝,原名「永康區東寧裏」
永康區 清朝清乾隆年間開墾形成,取「永遠康寧」之意
仁德區 清朝仁德境開墾而得名
歸仁區 清朝歸仁裏開墾而得名
關廟區 清朝關廟莊開墾而得名,因當地建有關帝廟
龍崎區 清朝龍崎莊開墾而得名
麻豆區 原住民西拉雅語「Makatau」,意指「捕魚之處」
玉井區 清朝玉井莊開墾而得名
左鎮區 清朝左鎮莊開墾而得名
山上區 位於台南丘陵地帶,海拔較高
新化區 清朝新化裏開墾而得名
善化區 清朝善化裏開墾而得名
楠西區 清朝楠西莊開墾而得名
大內區 清朝大內裏開墾而得名
南化區 早期南化山區開發,為鄒族部落「楠仔仙溪」的所在地
玉里區 原屬新化郡玉裏莊,後因與花蓮縣的玉里鎮同名而改名「玉峯」
太保市 清朝太保裏開墾而得名
柳營區 清朝柳營莊開墾而得名
白河區 清朝白河裏開墾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