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維穴
釋名
穴位名稱取自其位於頭部髮角之上,有維護頭部之意。


位置
於頭側部,額角髮線上 0.5 寸,正中線外側 4.5 寸。
解剖
分佈於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附近有顳淺動脈靜脈額支和耳顳神經分支。
功效
祛除風邪,緩解疼痛,明目止淚。
適應症
古典
– 頭痛發熱或畏寒
– 目痛流淚
– 氣息不暢,胸悶腹脹
– 嘔吐出汗
– 言談困難
– 眼瞼跳動不止
– 迎風流淚
– 視物不清
現代
– 額部疼痛
– 偏頭痛
– 精神分裂
– 子宮出血與子宮機能失調
– 脱髮
配穴
- 頭痛、目痛:頭維配大陵穴
- 眼瞼痙攣:頭維配攢竹穴
- 迎風流淚:頭維配睛明、臨泣、風池穴
- 偏頭痛:頭維配曲鬢、風府、列缺穴
- 精神分裂:頭維配合谷透後溪,太衝透湧泉穴
操作
沿皮刺入 0.5~1 寸,向上後方或側下方刺入。
釋名 | 位置 | 解剖 | 功效 |
---|---|---|---|
頭維穴 | 頭側部,額角髮線上 0.5 寸,正中線外側 4.5 寸 | 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 | 祛風泄火,止痛明目 |
適應症 | 古典 | 現代 | 配穴 |
— | — | — | — |
頭痛發熱或畏寒,目痛流淚,氣息不暢,胸悶腹脹,嘔吐出汗,言談困難,眼瞼跳動不止,迎風流淚,視物不清 | 頭痛、目痛:頭維配大陵穴,眼瞼痙攣:頭維配攢竹穴,迎風流淚:頭維配睛明、臨泣、風池穴 | 額部疼痛,偏頭痛,精神分裂,子宮出血與子宮機能失調,脱髮 | 偏頭痛:頭維配曲鬢、風府、列缺穴,精神分裂:頭維配合谷透後溪,太衝透湧泉穴 |
頭圍穴:穴位概説與臨牀應用
頭圍穴位於頭部,為治療頭痛、頭暈等症狀的常用穴位。
解剖位置與分類
定位 | 範疇 |
---|---|
頭頂正中,前髮際下 3 寸 | 經外奇穴 |
取穴方法
- 以中指尖點按眉心上緣 1 寸。
- 食指、中指並攏往上量 3 寸,至前髮際下緣。
- 正中對應點即為頭圍穴。
影像定位
穴性與功效
- 穴性:平穴,瀉穴
- 功效:清熱鎮痛、疏風止癢、驅風明目
臨牀應用
頭圍穴主治以下症狀:
- 鎮痛作用:刺激頭圍穴可抑制三叉神經反射,達到鎮痛效果。
- 抗炎作用:頭圍穴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
- 調節神經系統:頭圍穴通過經絡作用,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頭痛、頭暈。
總結
頭圍穴是臨牀上常用的穴位,具有清熱鎮痛、疏風止癢、驅風明目的功效。對於頭痛、頭暈、鼻炎、眼疾、皮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需注意,針灸療法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