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此千古名句,出自《詩經·北山》。然而,此句的真正涵義,並非如中共宣傳般,乃「封建國家觀」的鐵證。


綜觀《北山》全詩,其主題實為一位臣子的控訴,反映諸侯分配徭役不均。詩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二句,僅為「自助尤賢」之襯託,並未彰顯皇權。
《毛詩序》註解:「《北山》,大夫刺幽王也。」意指幽王役使不均,臣子勤勞而不能奉養父母。孟子亦曾言,此詩並非宣揚「家天下」,而是諷刺「勞於王事,不得養父母」。
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句所描述的土地保有權,並非土地歸王私有。自戰國以來,中國實行土地私有制,此句僅為政治意義上的主權聲明,而非法律上的財產權歸屬。
宋儒李覯另有一解:「蓋王者無外,以天下為家,尺地莫非其田,一民莫非其子。」此論認為,天子無私財,以天下為家,故天子用度亦受政府管制。
綜上所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句並非證明「家天下」或侵犯私產權。其真意為批評分配不公,且天子並非擁有私有財產,其用度受政府監督。
表格:
論點 | 證據 | 涵義 |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勞於王事,不得養父母」的襯託 | 《毛詩序》註解 | 非強調皇權至上 |
孟子指出此詩是諷刺功勞不均 | 《孟子·萬章上》 | 與「家天下」無關 |
「莫非王土」形容土地保有權,非王室私有 | 井田制 | 政治意義上的主權宣示 |
李覯認為王者無私財,以天下為家 | 《資治通鑒》 | 天子用度受政府監督 |
宋朝宮廷實行宰相監督用度制度 | 《宋史》 | 限制皇室私慾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戰國時代法家韓非子《韓非子‧説林上》,意指天下之中,無一寸土地不是國君的領土。這句話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王權思想和中央集權制。
歷史演變
時代 | 含義 |
---|---|
戰國時代 | 君主對國家土地擁有絕對主權 |
漢代 | 漢高祖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為治國綱領,強調中央集權 |
唐代 | 唐太宗在《貞觀政要》中提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君主應以天下百姓為己任 |
宋代 | 王安石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強調君權至上 |
明代 | 明太祖朱元璋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刻在紫禁城奉天殿,作為明代王權的象徵 |
清代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清政府統治的依據,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 |
中央集權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即以君主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所有土地和臣民都歸君主所有。這種權力集中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統一,但同時也限制了地方自主權和百姓權利。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仍然存在一定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
- 國家主權不可侵犯:國家對其領土擁有絕對主權,任何外來勢力不得侵犯。
- 中央集權治理:政府實行中央集權治理,確保國家政令統一,維護社會秩序。
- 公共財產保護:國家土地、資源和文化遺產等公共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侵佔。
總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王權至上和中央集權制的特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現代社會,它仍然具有國家主權維護、公共財產保護等重要的意義。
延伸閲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彰顯皇權金句實乃上班族抱怨|源來係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