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蠡] [木蠹]
字源探究
「蠡」一字,本意為「蟲蠹食木」,《説文解字》:「蠡,蟲齧木中也。」《集韻》記載:「蠡,蟲名,食木。」


語義演變
- 蟲名:「蠡」指蛀食木頭的蟲。
- 分割:「蠡」引申為「分割」之意,齊國稱為「參」,楚國稱「蠡」,秦晉稱「離」。
- 瓠瓢:「蠡」因形似瓠瓢,故亦可用其代替。《漢書》:「以筦闚天,以蠡測海。」《廣韻》解釋為「瓠瓢」。
- 動物介殼:「蠡」有時也指用於代替瓠瓢的動物介殼。
表1:蠡之語義
語義 | 解釋 | 出處 |
---|---|---|
蟲名 | 蛀食木頭的蟲 |
《集韻》
|
分割 | 齊國稱「參」,楚國稱「蠡」,秦晉稱「離」 |
《方言》
|
瓠瓢 | 形似瓠瓢的容器 |
《漢書》
《廣韻》 |
動物介殼 | 用於代替瓠瓢的動物介殼 |
《廣韻》
|
彖蟲蟲:古代中國的傳奇動物
前言
彖蟲蟲,一種古已有之的神秘動物,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見記載。其形貌獨特,特性奇異,引起人們無限遐想。本文將深入探討彖蟲蟲的起源、記載、象徵意義,並探究其在古代中國文化中的影響。
起源
彖蟲蟲的起源未有定論,眾説紛紜。一説認為,其源於遠古傳説中的山海經,被描述為一種「人面牛身,虎爪,有角」的怪獸。另一説則認為,彖蟲蟲是古人對某種未知生物的誤認,或是一種象徵性動物虛構。
記載
彖蟲蟲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南海外經》,其描述如下:
特徵 | 描述 |
---|---|
身體 | 人面牛身 |
腿腳 | 虎爪 |
頭部 | 有角 |
聲音 | 鳴聲如雞 |
除了《山海經》之外,彖蟲蟲也在其他典籍中有所記載,如《淮南子·地形訓》、《呂氏春秋·應同篇》等。這些記載內容大同小異,都強調了其獨特的外觀和神秘的鳴聲。
象徵意義
彖蟲蟲的形貌奇特,因此也被古人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意義。一般認為,其人面代表著智慧與靈性,牛身象徵著力量與勤勞,虎爪體現了威猛與勇氣。而其鳴聲如雞,則被認為是吉祥的徵兆。
在古代中國,彖蟲蟲常被視為一種祥瑞之獸,出現在吉慶祥和的場合。如漢代的銅鏡上就有彖蟲蟲的圖像,祈求帶來福祿與平安。此外,彖蟲蟲也常被用來象徵朝廷中的能臣幹將,如《詩經·小雅·天保》中所云:「君子至止,鸞聲鳳鳴,牡雉牝雉,應時發音,無然涉止。」此處將彖蟲蟲(即牡雉)與鳳凰等祥瑞之鳥相提並論,喻示著國家昌盛,官員賢明。
影響
彖蟲蟲的傳説不僅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信仰與習俗,也深刻地反映在下文藝創作中。在後世的詩歌、傳奇小説以及繪畫藝術中,彖蟲蟲經常作為一種意藴深刻的文學意象出現。例如:
-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中,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上有六龍迴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請問遊者歎登臨,恐龍骨歸不得。簷猿啼夜月,遊人卧荒草。身當恩遇常輕脱,世事蹉跎終始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描寫了蜀道險峻,世事坎坷。其中「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一句,引用了彖蟲蟲的傳説,比喻路途艱難,舉步維艱。
-
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曾創作《彖蟲蟲圖》,描繪了一隻威猛雄壯的彖蟲蟲。畫面中,彖蟲蟲昂首闊步,威風凜凜。這幅畫一方面展現了黃慎高超的繪畫技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彖蟲蟲的尊崇和敬仰。
彖蟲蟲,一種源遠流長的傳奇動物,其獨特的形貌和象徵意義在古代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影響了人們的信仰與習俗,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創作。通過對彖蟲蟲的探索,我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人豐富的想像力,以及他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