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的意思】太極深藴:探尋太極的真正內涵

【太極的意思】太極深藴:探尋太極的真正內涵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太極」概念

「太極」一詞源自《易經·繫辭傳上》,指天地未開、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該概念後來被宋代大易學家周敦頤發展為「無極而太極」,認為「易」即「太極」。

「易」與「太極」密切相關,「易」意為「變化」,代表宇宙運行的法則。「太」表示至高無上的境界,「極」意為極致、盡頭。因此,「太極」意指宇宙萬物起源的本源,孕育著一切生靈的可能性。

與「太極」相關的圖形有「無極圖」和「太極圖」,兩者外形相同,但讀法不同。其中,「無極圖」從下往上解讀,最下方為「玄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而「太極圖」是由無極而來,代表陰陽兩分之前的混沌狀態,沒有陰陽魚,而是由圓圈和內部的小點組成。

太極的意思 Play

至宋代之後,道教思想家為區別先天的氣和後天的氣,將「炁」用於代表先天之氣,而「氣」代表後天之氣,為太極。此後,除了道教文獻,一般都以「氣」概括「太極」概念。

《易經·繫辭傳》中記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段話描繪了宇宙從混沌到生成萬物的過程,其中「兩儀」即天地。

太極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太極」概念常與易學一起出現,並且是道教易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被運用於宇宙論、宗教修養和法術理論中。

此外,儒家也認同「太極」的概念,認為它是陰陽變化的原理。而「太極陰陽圖」常被誤認為「太極圖」,實際上,「太極圖」是周敦頤傳出的,由「無極圖」演變而來。

太極與《易經》

《易經》的起源可追溯至東週末年,記載了伏羲氏觀天地萬物而作八封。最初與天文氣象和地域相關,後被宋代理學家以哲學的方式進行闡釋。

原始太極圖紋發現

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彩陶紡輪和石家河文化中,已發現了原始太極圖紋,但其中並未包含陰陽魚的元素。

太極概念的演變

從《易傳》到宋代,太極概念的內涵不斷豐富。

  • 《易傳》強調太極作為宇宙本源,生化萬物的過程。
  • 道教著重將太極與其易學體系相結合,發展出獨特的宇宙論和修煉理論。
  • 宋代理學家進一步提出「無極而太極」的觀念,拓展了太極概念的哲學深度。

理解「太極」一詞,有助於深入探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淵源和流變。

太極的意思

太極,源自於中國古代哲學,意指萬物起源之母體、宇宙萬物的本源。它包含著對立且互補的兩個元素,陰和陽,象徵著宇宙中動態平衡和循環。

太極的歷史與哲學

太極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被認為是宇宙的源頭,萬物從太極中分化而生。道教中將太極視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包含著一切有形與無形的事物。

在儒家思想中,太極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天理,是萬物的法則和規範。儒家認為,人應遵循太極的原則,修身養性,以達到道德的完善。

到了宋代,理學家程頤和朱熹對太極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提出太極是無極而生,是宇宙萬物之理,並將其與理氣説結合起來,形成了宋代理學的基礎。

太極的特性

太極具有以下特性:

特性 説明
無極而生 太極不是由任何事物所產生,而是宇宙萬物的本體。
無形無相 太極沒有具體的形體和相貌,但卻包含著萬物生成的元素。
陰陽互根 太極中包含著對立且互補的陰陽兩個元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動靜相因 太極既包含著靜態的無極,也包含著動態的陰陽,它們相互交融,形成動態平衡。
虛實相生 太極既有虛無的一面,也有真實的一面,它們相生相依,形成萬物的生成和消亡。

太極與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種源自於中國武術的內家拳法,其理論基礎就是太極哲學。太極拳強調陰陽調和、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原則,通過緩慢柔和的動作來達到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目的。

太極拳的鍛鍊方式包括:

  • 站樁:站立不動,保持一定的姿勢。
  • 推手:與人對推,練習陰陽變化和勁力運用。
  • 套路:按照特定的招式順序演練一整套動作。

太極在現代的應用

太極哲學和太極拳在現代社會中仍有廣泛的應用,包括:

延伸閲讀…

太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極-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 養生保健:太極拳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強健體魄,緩解壓力和慢性疾病。
  • 武術防身:太極拳的陰陽變換和勁力運用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可以有效地防身自衞。
  • 精神修煉:太極拳強調心身合一、內外兼修,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平衡情緒和提升精神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