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品官】古代六品官,竟等於現在的這個職位?

【六品官】古代六品官,竟等於現在的這個職位?

倒序

恩蔭制度下的封妻廕子

明成化時期,允許三品以上官員送所有子孫進入國子監,實乃加恩之舉。嘉靖時,大臣無子者方得蔭弟為國子監生。至於明武宗半身像,取自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帝后半身像》冊。

六品官 Play

元末農起義中脱穎而出之朱元璋推翻元朝,明代蔭敍制度承繼元制。元十九年,忽必烈法令規定,軍官陣亡、病故者其子孫可襲職。甚至宰相也多為宿衞出身,皆由世襲。

宋朝為收攬士大夫,發展出恩蔭制度。宋仁宗規定,長子得蔭不受年齡限制。宋代蔭補範圍不僅包括本宗五服,且涉外姓,甚至門客、僕從。

六品官

唐代規定:嫡長子可廕襲官爵;《唐律》規定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唐代門蔭分直接用蔭和間接用蔭,前者憑父祖官階,後者需途徑任職。

魏晉南北朝時期,“廕襲”制度盛行,官子可任太子冼馬、庶子等職,稱為“任子”。漢代“廕襲”制度雖曾中斷,東漢復起。如霍光便靠“廕襲”入宮,獲得重用。

秦始皇廢分封、強權絕,卻無法改變世襲壟斷。李斯之子李由得王翦之孫王離戰場表現不佳,促成秦朝崩潰。

西周時期的“世卿”制度,僅限於周王室成員擔任輔政大臣。周宣王後期的改革,提拔中層貴族為卿士,打破了階層固化。

引言

自“禹傳子、家天下”以來,世襲制便成王位更迭之主軸,而王權之世襲也帶動了貴族階層的世襲。正六品至正一品官員の妻室尊稱“誥命夫人”或“敕命夫人”,其子孫身分與祖先功績緊密相連。

明清「六品官」解析

引言
「六品官」為明清官僚體系的基層官職,地位雖不高,卻是仕途入仕的起點,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本文將透過分析六品官的職責、任用法以及位階升遷,深入探討其在官僚體制中的功能及意義。

職責

六品官主要擔任縣級衙門的基層職務,包括:

職務 職責
知縣 縣行政、司法首長
通判 協助知縣處理縣務
教諭 主管縣內教育事務
典史 協助知縣審理刑獄
主簿 負責縣衙文書檔案
縣丞 協助知縣處理庶務

任用法

六品官的任命一般循由科舉考試、捐官和保舉等方式取得。其中,科舉考試為最重要的管道,通過考試者可直接獲授六品官職。捐官制度則允許富裕者捐納財物以取得官位,但捐官者往往難以獲得實權。保舉制度則由上級官員推薦人才擔任六品官,但保舉者必須對被保舉者負起責任。

位階升遷

六品官的位階較低,但透過良好的政績及其他因素,有機會晉升為更高級的官職。官職升遷的途徑包括:

升遷途徑 説明
考績升遷 根據政績考評結果,由上級官員提拔
資歷升遷 官員任職滿一定年資,可按資排輩晉升
功勞升遷 因立下軍功或其他重大政績,獲得朝廷或上級官員提拔
恩蔭升遷 官員的子孫憑藉父祖的功績,獲得優先升遷資格

地位與影響力

六品官雖屬基層官職,但其地位仍有一定分量。地方百姓會將六品官視為朝廷代表,寄予厚望和尊重。六品官也有機會參與地方事務的決策和執行,對地方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六品官是仕途的入仕起點,在官僚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結論

延伸閲讀…

古代的五品、六品、七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在清朝,你是幾品官?

「六品官」在明清官僚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負責縣級衙門的基層運作,承接朝廷政策,執行地方事務,反映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治理關係。透過科舉考試、捐官和保舉等管道,六品官得以入仕,並有機會透過政績或其他因素晉升為更高級的官職。六品官的地位雖不高,但在官僚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瞭解明清官制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