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建築奇蹟
鳥巢是一座標誌性的體育場,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焦點。它由瑞士建築師 Jacques Herzog、Pierre de Meuron 與 ArupSport 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
設計理念
鳥巢的設計靈感源於鳥巢複雜的編織結構。建築師巧妙地將這一概念轉化為一個由鋼和混凝土構成的結構奇蹟,其混亂中透着平衡,如同鳥巢交織的樹枝。鋼樑和柱子以隨機但均衡的方式交錯排列,模仿了鳥巢看似雜亂無章但結構穩固的建造方式。


鋼質立面和屋頂與混凝土結構分離,增強了鳥巢的外觀,同時也提供了實際的好處。這一設計讓結構能夠抵禦地震活動,考慮到北京地處地震活躍區,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考量。
象徵意義
鳥巢不僅是一座結構奇蹟,也是城市發展和自然和諧共存的象徵。它的設計體現了“地球大自然”的概念,以平衡為主題。整個空間旨在展示城市奧運會與自然環境的共存,象徵着2008年奧運會的核心場地奧林匹克公園。
建設歷程
2008 年 6 月 28 日 鳥巢正式竣工。
2004 年 經過優化調整,鳥巢原設計方案中的可開啓屋頂被取消,屋頂開口擴大,減少了鋼結構和膜結構用鋼量,確保工程造價低於國家發改委要求的 22.67 億元。
2004 年 12 月 28 日 國家體育場工程正式復工。
2003 年 中信聯合體奪得國家體育場建設權和 30 年經營權。
2003 年 3 月 18 日 13 家建築設計公司參與正式競賽,“鳥巢”方案脱穎而出。
2002 年 10 月 25 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面向全球徵集國家體育場設計方案。
重要事件
2009 年 4 月 2 日 成龍在國家體育場舉辦演唱會,成為在“鳥巢”舉辦演唱會的首位歌手。
2009 年 8 月 20 日 國家體育場進行股份制改造,北京市政府主導經營場館,原中信聯合體成員放棄特許經營權。
結構數據
鋼結構總重量:22,500 噸
混凝土結構總重量:78,900 噸
體育場長:332.3 米
體育場寬:281.2 米
體育場高:75.3 米
體育場面積:25.81 公頃
座位數:91,000 個
鳥巢:奧運會遺產與建築奇觀
引言
北京國家體育場,又稱「鳥巢」,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建築地標,以其獨特的外形和奧運會歷史而聞名。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鳥巢的建築設計、歷史意義和對北京市區的持續影響。
建築設計
鳥巢由瑞士建築公司赫爾佐格與德梅隆設計,於 2003 年動工,2008 年竣工。其獨特的編織鋼結構與混凝土外殼相結合,營造出一個輕盈通透的外觀。建築物的主體結構由 36 根巨型鋼柱支撐,這些鋼柱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類似鳥巢的複雜網格狀。
特點 | 描述 |
---|---|
材料 | 鋼筋混凝土、鋼結構 |
高度 | 68.2 米 |
佔地面積 | 20.5 萬平方公尺 |
座位容量 | 9.1 萬個 |
主要設計師 | 雅克·赫爾佐格、皮埃爾·德梅隆 |
外牆設計
鳥巢的外牆由一片片橢圓形鋁板構成,其大小和排列方式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營造出輕盈飄逸的視覺效果。這些鋁板表面有細小的穿孔,可在白天透光,夜晚時又能發光,形成獨特的照明效果。
奧運會歷史
鳥巢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承擔了包括開幕式、閉幕式和田徑比賽等重要賽事。該場館見證了許多歷史性的時刻,包括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奪得八枚金牌和中國男子籃球隊首次獲得奧運會獎牌。
賽後用途
奧運會後,鳥巢被改造成多功能場館。它被用於舉辦各種體育賽事、音樂會、展覽和文化活動。該場館也成為北京旅遊地標,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文化影響
鳥巢作為奧運會遺產,不僅是一個建築奇觀,更是一個文化象徵。它代表著中國在 XXI 世紀崛起的象徵,也見證了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
國際影響力
鳥巢的標誌性建築設計使其成為全球建築界的典範。它已被廣泛報道和討論,並成為中國建築創新和現代化的證明。
地方意義
鳥巢已成為北京市的象徵,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它已經舉辦了無數的活動,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同時,鳥巢也為當地社區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機會。
延伸閲讀…
鳥巢_百度百科
鳥巢- 鳥巢官網,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奧運-國家體育場官方網站
結論
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是一個建築傑作,也是中國奧運會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它獨特的設計、歷史意義和後奧運時代的用途使其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地標,對北京市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鳥巢不僅是一個體育場館,更是一個國家自豪感的象徵和一座激勵人心的建築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