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天的處境
事項 | 事件 |
---|---|
10/1 | 毛澤東於北京天安門城樓宣告中國成立 |
10/1 | 蔣介石收到報告,得悉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國成立 |
10/1 | 蔣介石官邸接收中共新聞,得知許多舊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典禮 |
10/1 | 蔣介石聽到陳明仁公開講話後,感到頭暈服降壓藥 |
10/1 | 董其武率國民黨駐綏遠部隊起義 |
10/1 | 陶峙嶽率領國民黨駐新疆部隊起義 |
10/1 | 北京破獲國民黨特務木劍青破壞活動 |
10/1 | 蔣介石得知國民黨空軍將領周至柔準備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遂下令取消行動 |
10/1 | 宋美齡赴美遊説時遭到冷遇且無功而返 |
10/1 | 杜魯門總統於會談中表示美國無法提供額外援助 |
10/1 | 蔣介石於宋美齡返國後得知美國僅支持而不承認,感到失望透頂 |
10/1 | 蔣介石對國民黨海軍和黃埔師生的倒戈離去感到憤怒 |
10/1 | 蘇聯宣佈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令蔣介石憂慮 |
10/1 | 蔣介石被迫宣佈復任總統 |
10/1 | 李宗仁指責蔣介石貪腐無能,並拒絕交權 |
10/1 | 美國人易勞逸指國民黨部隊倒戈為共產黨的失敗原因 |
10/1 | 蔣介石召集親信多次施壓李宗仁交權,未果 |
10/1 | 李宗仁赴美就醫 |
10/1 | 國民黨海軍軍艦「重慶號」巡洋艦起義投共 |
蔣介石:近代中國的關鍵人物
簡要介紹
蔣介石(1887-1975),字中正,浙江奉化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作為中華民國的領導人,他領導了國共內戰、抗日戰爭和中國國民黨的遷台。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既有輝煌成就,也有重大失誤。
早年生涯


蔣介石幼年家境貧寒,曾接受過日本軍校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加入國民黨,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1923年,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繼任國民黨領袖,開始統一中國的征途。
北伐戰爭與國共分立
1926年,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推翻了北洋政府。北伐成功後,中國名義上統一,但國共之間矛盾加劇。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徹底分裂了國共兩黨。
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儘管初期遭受重大挫折,但在盟國的支援下,國民政府最終贏得了戰爭。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聲望達到頂峯。
國共內戰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再度爆發。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展開激烈的爭奪。1949年,國共內戰以共產黨勝利告終,國民政府退守台灣。
遷台與 later Years
退守台灣後,蔣介石繼續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他實施「反攻大陸」政策,但未能成功。晚年,蔣介石致力於建設台灣,並於1975年在台北逝世。
功績與爭議
蔣介石是一個功績卓著但又備受爭議的人物。他領導中國進行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對台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他發動四一二政變、挑起國共內戰等舉措也對中國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影響
蔣介石的影響至今仍存。他在中國大陸受貶,但在台灣受尊崇。他的政治思想和施政理念對兩岸政治發展都有著深刻影響。
人物評價
對蔣介石的評價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近代的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獨裁者和戰爭罪犯。他的歷史功過需要後人繼續探討。
大事年表
延伸閲讀…
蔣介石(近代中國政治人物)
蔣介石
年份 | 事件 |
---|---|
1887 | 蔣中正常年生於浙江寧波 |
1906 | 赴日本留學 |
1909 | 加入同盟會 |
1911 | 辛亥革命爆發 |
1923 | 孫中山逝世後,繼任國民黨領袖 |
1926 | 北伐戰爭開始 |
1927 | 四一二政變 |
1937 | 抗日戰爭爆發 |
1945 | 抗戰勝利 |
1946 | 國共內戰爆發 |
1949 |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 |
1975 | 蔣中正逝世於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