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陀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穿越時空,探秘帝王陵園

【菩陀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穿越時空,探秘帝王陵園

清東陵

巍巍昌瑞,坐落遵化,距京百二十五里之遙,距天津百五十餘裏,乃清代三大陵苑之首。此陵匯聚帝陵五座,皇妃陵寢四座,皇子陵寢八座,奶媽墳冢四處,貞官墓、穆公墓各一,部分皇子陵寢散佈天津境內。此諸陵園悉建於清代,陵苑最後兩位主人於一九三五年長眠於此。

清東陵的建立

從順治年間始,順治帝御駕親臨遵化打獵,親選此片土地為陵址。另有記載,陵址乃湯若望等選定,此舉直接影響湯若望案的發展。更有研究認為,清東陵的選址乃承襲了崇禎時期朱由檢的決定,其曾詔令劉伯温第十四代孫劉孔昭及道士張甲尋覓陵址,最終選定昌瑞山。

菩陀峪定東陵 Play

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孝陵正式落成。為鎮壓龍脈,清政府將近陵長城及其附屬建築盡數拆毀,代之以清東陵特有的防禦建築。同時,陵區內是否存在廟宇或廟宇遺址也在建陵前考察範圍之內,發現立誅,最終除二郎廟外,陵區內所有民建廟宇盡皆蕩平。

清東陵歷經滄桑

清王朝統治期間,陵區內嚴禁非皇室修廟打柴、供神埋墳,且將陵區內原有居民悉數驅逐。整座陵區布兵把守,在陵區之外分設紅樁九百六十根、白樁九百六十根、花崗巖石碣十塊和青樁一千餘根,用以標示陵址區域,魯莽闖入陵址範圍的平民百姓甚至有被就地處決的可能。

菩陀峪定東陵

康熙帝、乾隆帝、鹹豐帝、同治帝相繼葬於清東陵,其他諸位皇帝因尋不著合適陵址(雍正帝)、遵循兆葬之制(嘉慶帝)、地宮進水(道光帝)、駕崩後匆忙建陵(光緒帝)而改葬於清西陵。清東陵每一座帝陵皆有與之相應的皇后陵或妃園寢,最晚一座於一九三五年下葬。

九一八事件與清東陵

九一八事變後,侵華日軍和滿洲國軍以給溥儀看守祖陵為名,佔領了清東陵地區,並設立了「東陵辦事處」,對陵寢實施保護,栽植松柏風景樹,舉行簡單的祭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東陵的破壞。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陵辦事處」被取締,日軍勢力撤出東陵一帶,清東陵的管理再次出現真空。

東陵事件:國恥難忘

一九二八年一月五日,載濤等向中華民國國務院遞交書函,稱景妃陵、惠妃陵、理密親王園寢遭地方武裝盜掘;三月,清室駐津辦事處向張作霖致函稱淑慎皇貴妃園寢遭到盜掘,相關盜賊後於五月被抓獲。六月,孫殿英藉「軍事演習」名義,對裕陵和菩陀峪定東陵進行大規模盜掘,其他陵墓的隆恩殿中的貼金也幾乎全部被盜走。盜掘後,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寓居天津的溥儀只得自行將被挖出的遺骨重新安葬。該事件史稱「東陵事件」,國民政府不追究孫殿英的責任,並最終導致溥儀和國民政府完全決裂,這是溥儀和日本人合作成立滿洲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東陵:皇家園寢的縮影

清東陵陵區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縣境內,北靠昌瑞山,東臨鷹飛倒仰山,西臨薊縣黃花山,南抵金星山,最南側由天台山和煙墩山組成天然陵口,整座陵區的水系悉數自此出口匯集。整座陵區以昌瑞山主峯下的孝陵為中軸線,沿東西走向依山而建,整體佈局為前陵後寢,建有殿宇、宮牆、寶城、地宮、明樓等系列建築。通往各座帝陵的神路上,還建有石牌坊、神功聖德碑樓、多孔石拱橋以及石像生等。整座陵區由五百八十多個單體建築組成,以孝陵為核心,自西向東依次為定陵、定陵妃園寢、普祥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裕陵妃園寢、裕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景陵妃園寢、景陵雙妃園寢、惠陵妃園寢、惠陵。昌瑞山以北則為風水禁地。

清東陵的附屬建築及機構

清東陵風水牆之外,分佈着一處太子陵寢和一處公主陵寢。前者為端慧皇太子陵,全稱為清高宗太子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西峯口外的朱華山下;後者為清宣宗公主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東口外的許家峪。兩處陵寢內共葬十二人,分別以主要墓主命名。

在清東陵西口門外的黃花山下一字排開六座王爺陵,始建於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均為清聖祖的兄弟或兒子。此批王爺陵因地處天津遠郊薊州區境內,已不屬於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的管轄範圍,但在最初建造時,此地與清東陵同屬馬蘭口,且地理位置極近,在眾多研究文獻中通常將此批王爺陵劃入清東陵範圍,作為清代皇家園寢的研究部分。馬蘭峪附近還有清聖祖和清世祖的奶媽子墳,以及貞官墓和穆公墓。

除了陵區的主要建築,在部分陵的風水牆外還有清兵部和禮部的守陵官兵營房,分別是昭西陵營房、孝陵營房、孝東陵營房、景陵營房、裕陵營房、定陵營房、菩陀峪定東陵營房、普祥峪定東陵營房、惠陵營房,合稱九營。每陵的兩部營房是分設連在一起的,兵部營房內均建有關帝廟一座,兵部衙門一座;禮部營房內則有奉祀禮部衙門一座。其他妃園

菩陀峪定東陵:明代皇帝的地下宮殿

引言

菩陀峪定東陵是明代七座陵寢之一,坐落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其宏偉的建築規模和豐富的陪葬品,充分體現了明朝皇室的尊貴和奢華。本文將深入探討菩陀峪定東陵的歷史沿革、陵墓結構和陪葬器物,揭示其在明代陵寢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歷史沿革

菩陀峪定東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明朝的盛世,被尊稱為永樂大帝。定東陵的營建耗時八年,匯聚了當時最優秀的工匠和技藝。

陵墓結構

定東陵依山而建,形制仿照明孝陵。陵園共分為三個部分:

部分 內容
明樓 地面建築,用於守陵
地宮 皇帝和皇后的陵寢所在
神道 連接明樓和地宮的道路,設有石像生等

明樓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8米。地宮則位於明樓下方,共分為五座殿堂,依次為寶城、外金水橋、龍鳳門、亞字門和明堂。明堂內設有朱棣和皇后徐氏的棺槨。

陪葬器物

定東陵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陪葬器物,包括玉器、金銀器、瓷器和漆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有:

器物 數量
玉劍 20柄
金絲翼善冠 1頂
金鎏銀龍鳳紋冠 10頂
銅鎏金瑞獸香爐 4座
青花釉裏紅蓮花圖梅瓶 20件

文化遺產

菩陀峪定東陵是明代陵寢制度的典型代表,其宏偉的建築和豐富的陪葬品,反映了明朝皇室的權力和威嚴。陵園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古代陵寢文化的傑出範例。

延伸閲讀…

菩陀峪定東陵最新特色資訊,圖片,及評價

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位於昌瑞山南麓偏西的 …

結論

菩陀峪定東陵是明代皇室陵寢的瑰寶,其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陪葬品豐富。通過對其歷史沿革、陵墓結構和陪葬器物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窺見明代陵寢制度的盛況,感受明代皇室的尊貴和奢華。定東陵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將繼續受到保護和傳承,為後世子孫留下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